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片段,与pGE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GE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3.
二十五味铜灰散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应用藏药二十五味铜灰散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探讨藏药治疗棘球蚴病的免疫机理 ,为临床应用药物治疗棘球蚴病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小鼠被随机分成 4组 (藏药两种浓度组、对照组和阿苯达唑组 ) ,给予药物治疗 90天后 ,解剖小鼠 ,检测各小鼠棘球蚴囊的湿重及血清IgE、IL - 2、IL - 1 0的含量 ;并对棘球蚴囊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从病理组织学切片上可以看到 ,棘球蚴囊壁有明显的损伤。超微结构观察发现 ,角皮层薄厚不均匀 ;皮层区微毛变短、稀疏、模糊不清 ;细胞核固缩、核间隙增大、核碎裂 ;用药组小鼠血清IL - 2、Ig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用药组IL - 1 0的含量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藏药二十五味铜灰散对小鼠棘球蚴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细粒棘球蚴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获得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基因,进行DNA测序、序列特性分析及同源性分析,为研究包虫病重组疫苗候选基因奠定基础。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提取总RNA,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侏HSP70基因,将其重组到pGEM-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侏HSP70基因,测序表明该片段由402bp组成,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6%,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1%。结论 经DNA测序证实,扩增出的片段确为HSP70,该片段阅读框完整,可作为重组抗原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7.
25%高渗盐水灭活肝细粒棘球蚴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 2 5 %高渗盐水灭活肝细粒棘球蚴的效果。方法以 14 8例患者应用 2 5 %高渗盐水为灭活剂处理肝细粒棘球蚴囊腔作为观察组 ,6 0例患者应用 10 %甲醛和 3%过氧化氢为灭活剂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 ,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是术后感染率、可随访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术后 3个月、6个月残腔消失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2 5 %高渗盐水作为灭活剂处理肝细粒棘球蚴囊腔 ,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和复发率 ,且术后残腔消失较快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包虫疫苗候选抗原基因FAB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获得细粒棘球蚴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序列资料,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从包虫包囊内获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protocloex),提取RNA和DNA,分别以cDNA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FABP基因;并将其分别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将从cDNA扩增得到的FABP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TGEX-4T)。结果 获得长度分别为402bp和482bp两个FA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内含子区域在349…427bp,同源性比较结果FABP基因ORF内一个碱基突变。结论 获得了FABP基因,为研究其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肝包虫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CT对肝包虫的诊断价值。对经手术证实的225例肝包虫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囊性包虫215例,其中单纯囊肿型110例,含子囊型98例。钙化40例,合并感染15例,并发破裂15例,肝泡型包虫10例,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常合并中心液化坏死,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CT对肝包虫的分型及鉴别诊断都有较高的价值,是肝包虫术前检查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包虫病的免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虫病的免疫诊断技术不断改进,新方法日益增多,进展很快。但假阳性、假阴性、早期诊断、术后及化疗后疗效考核以及区分现在和过去感染的方法仍有待解决。一、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自1911年 Casoni 首先用 IDT 诊断包虫病以来至今仍在广泛应用。IDT 之所以能沿用至今,主要是方法简便和比较敏感,但其主要缺点是不易标准化和特异性差,严重地限制了它的使用(Williams,1970)。为降低假阳性反应的尝试有:用中和水解制剂抗原,假阳性率降至0.38%。用 DEAE 法纯化多房棘球绛虫(Em)抗原,以12~15μ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