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6篇 |
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80篇 |
口腔科学 | 59篇 |
临床医学 | 135篇 |
内科学 | 36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23篇 |
特种医学 | 77篇 |
外科学 | 76篇 |
综合类 | 557篇 |
预防医学 | 345篇 |
眼科学 | 13篇 |
药学 | 18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18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188篇 |
2012年 | 306篇 |
2011年 | 25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78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古籍叙词表的构建是以“知识元”为核心、“知识分类”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医传统知识保护课题组有关传统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医古代文献知识分类体系。中医古籍叙词表的构建在古代中医药资源描述、智能检索和知识发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从中医古籍叙词表的构建思路、方案、相关体系构建3个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医古籍叙词表的必要性,及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三维诊疗技术有利于三维诊断、医患沟通、远程诊疗、辅助治疗,有助于提升正畸治疗的精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将从三维颜面成像、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三维头影测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三维手术模拟、颞下颌关节的三维诊断和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探讨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与髂总动脉长度的关系,从而指导血管内介入插管方式的选择。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接受腹盆腔CTA检查患者439例,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患者腹盆腔血管及腰骶椎数字化三维模型,Mimics软件联合Geomagic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间分叉角度和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所对应椎体。通过统计学软件对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对应椎体位置及左右髂总动脉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439例患者腹盆腔血管和腰骶椎三维模型,均清楚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及分叉开口位置。439例患者中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为平均(49.1±12.4)°,分叉开口位于L3~4有38例,L4上1/3有63例,L4中1/3有89例,L4下1/3有135例,L4~5有114例。左右髂总动脉平均长度分别为(45.6±15.6)mm和(43.3±15.4)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角度与其分叉开口位置高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172,P<0.05),该分叉角度与左右髂总动脉长度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左侧:r=-0.171,P<0.05;右侧:r=-0.164,P<0.05)。结论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开口位置越低,其角度越大,相应髂总动脉长度越短,经股动脉行对侧髂内动脉直接插管距离短、易操作,成功率高;反之,插管路径就延长,直接插管难度增加,需用成襻插管技术,或进一步结合髂内外动脉分叉角度,评估是选择对侧还是同侧髂内动脉插管。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最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穿支血管的诊断学技术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技术。血管显影清楚、精准性高,但有一定的创伤,且不易普及。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探测胸背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5例拟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患者,术前用高频超声探测穿支血管,重点探测各穿支血管走形、直径、穿支的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选取直径粗、位置表浅、血管走行平直的穿支血管为主干血管,设计并切取皮瓣。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胸背动脉全部发自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13例大于1 mm的主干穿支显示清晰,并与术中测量结果基本吻合。小于1 mm的穿支血管仅能显示点条状血流信号或基本无血流及频谱信号,且与周围组织分辨不清。1例经术前探测发现血管扭曲、变异,改行其他手术。2例穿支血管术前非探及,经术中解剖发现并证实。结果表明高频超声在穿支血管术前体表定位方面作用显著,结合计算机辅助断层增强扫描或核磁辅助增强扫描等影像技术,可发挥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Christian Mehl Soenke Harder Ashley Byme Matthias Kern 袁秋莹译 方吉飞译 于洁琼译 甘云娜审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2014,(1):11-16
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潮流中,牙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工作流程已经数字化,修复设计和制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完成的。这个病例报告描述了使用数字技术进行24颗牙齿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虽入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风险大,但能固定颈椎主要承重的前柱,固定较为稳定,复发率较低。由于该项技术较新,临床缺乏相关固定参数。
目的:对C4-C6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
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颈椎检查C4-C6颈椎无病变的35例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椎体高,椎骨横突孔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
结果与结论:椎体左右径C4-C6由(26.67±0.25) mm逐渐增长到(32.89±0.12) mm,椎体前后径C4-C6由(6.89±0.12) mm逐渐增长到(8.85±0.44)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从C4[前缘(7.99±0.51) mm,中高为(7.09±0.42) mm,后高为(7.76±0.49) mm];到C6[前缘为(9.89±0.45) mm,中高为(8.42±0.75) mm,后高为(8.84±0.26)mm],椎体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骨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 <0.05)。C4-C6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距离由(25.10±0.45) mm逐渐增长到(28.89±0.56)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均随颈椎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目的:对C4-C6前路固定参数进行测量,为该节段前路固定治疗的广泛开展提供参数参考。
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颈椎检查C4-C6颈椎无病变的35例研究对象的CT影像学资料,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0岁,平均41.2岁。采用Mimics16.01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椎体前后径及左右径,椎体高,椎骨横突孔的前后径与左右径,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之间距离,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
结果与结论:椎体左右径C4-C6由(26.67±0.25) mm逐渐增长到(32.89±0.12) mm,椎体前后径C4-C6由(6.89±0.12) mm逐渐增长到(8.85±0.44)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从C4[前缘(7.99±0.51) mm,中高为(7.09±0.42) mm,后高为(7.76±0.49) mm];到C6[前缘为(9.89±0.45) mm,中高为(8.42±0.75) mm,后高为(8.84±0.26)mm],椎体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骨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 <0.05)。C4-C6左右两侧横突孔内侧缘距离由(25.10±0.45) mm逐渐增长到(28.89±0.56) mm,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椎弓根轴线与矢状轴和水平轴的夹角及长度均随颈椎序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数字连续性点片对食管裂孔疝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数字连续点片,以2-4幅/s的速度,对4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进行胃肠造影检查。结果:42例中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14例,可复性食管裂孔疝28例。X线显示疝囊17例,膈上胃黏膜38例,B环24例,HIS角变钝37例,贲门口增宽上移13例,食管炎28例等。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动态地观察食管的运动过程,明显提高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