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于2004年始,我们对32例(44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术后疗效满意,现将初步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日本仓敷中心医院眼科对114例(女性56例)年龄25—87岁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跟或高眼压症患者,滴拉坦前列素后2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段照相法评价结膜充血的程度,照相时轻拉下睑嘱患者向水平线上方20~30度注视。  相似文献   
3.
胡赛静  蒋自培 《当代医师》2013,(10):1416-1417
【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监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 glaucoma,POAG)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arver fiberlayer,RNFL)的改变。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7例(31眼),采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控制眼压,眼压均有效下降〉25%,利用OCT测量患眼术前和术后3个月盘周RNFL厚度,分析其与眼压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前与术后各象限RNFL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各象限RNFL厚度改变与眼压变化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压有效控制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改变,说明青光眼对RNFL损伤是不可逆性变薄(早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地匹福林对青光眼、高眼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地匹福林药物对眼压和眼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2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患者,其中青光眼患者19例,滴用地匹福林一个星期,一日两次。通过用药一周的前后对比,分析地匹福林效果。结果不论是同一位患者,还是不同患者前后对比分析,各项指标效果良好。结论地匹福林对降低眼压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副作用不大,用药的频率小,同时对心率和血压影响不大,适宜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选择性小梁激光成形术(SLT)治疗各类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的疗效观察。方法79例(93眼)根据种族的不同(小梁Seheie色素分级)、年龄及眼压情况分为3组,采用国通公司倍频Q-开关。532nmND:YAG激光器,单脉冲,时间为3ns,波长532nm,光斑直径400μm,脉冲能量设置0.4~1.6mJ。术前在盐酸奥布卡因表麻下放置前房角镜,瞄准功能小梁网,选择相应的脉冲能量、象限范围和激光点数进行治疗或重复治疗。术后随访眼压(1h、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眼底及视野。结果3个组79例(93眼)术前1年平均眼压依次为(23.1±6.3)mmHg、(26.52±6.1)mmHg和(29.52±6.1)mmHg;术后1年眼压依次为(12.52±4.3)mmHg、(15.58±4.7)mmHg和(16.65±4.5)mmHg。术前与术后眼压相比有显著下降(P〈0.01)。3个组眼底C/D比,术前为0.50~0.70±0.15~0.13;术后为0.57~0.68±0.16~0.42。视力:术前0.85~0.57±0.32~0.29;术后0.91~0.58±0.30~0.27,两者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T对各类POAG均有显著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46眼)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所有患者住院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复查3个月~4年,视力、视野和屈光度稳定。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有效控制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王建文  胡琦  吴琼  刘宏宇 《医学争鸣》2008,29(15):1356-1359
目的:构建Pro370Leu突变型Myocilin(MYO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以探讨突变蛋白表达特点.方法:以pGEM-T-MYOC质粒中MYOC为模板,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技术,得到Pro370Leu突变型MYOC基因(mutant MYOC,mMYOC),并定向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DsRed2-N1上,得到pDsRed2-N1-mMYOC重组表达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DNA测序鉴定,最后用脂质体包埋转染法转染COS-7细胞,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采用WestemBlot分析蛋白分泌情况并检测突变蛋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酶切和DNA序列测定,第370密码子CCG转变为CTG,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mMYOC蛋白只定位在细胞质中,经Western Blot分析表明mMYOC蛋白只存在细胞裂解液中,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型转染组凋亡细胞百分比较高为6.63%.结论:Pro370Leu突变型MYOC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Pro370Leu突变型MYOC基因表达的蛋白呈分泌障碍状态,并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中集液管和Schlemm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探讨影响房水外流的阻力因素。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POAG病人20例(30眼)和经筛选的正常尸眼30只,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房角组织进行超微结构形态学分析。结果实验组30眼中有27眼的集液管在Schlemm管外壁开口处存在电子致密物沉积,呈指纹状。电子致密物的数目与杯盘比(C/D)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r=0.66,P<0.001);与年龄、术前眼压及视野缺损程度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03,P>0.50;r=-0.24,0.20相似文献   
9.
李树栋  王江华 《吉林医学》2010,(25):4312-4312
目的:探讨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心安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眼科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9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20例(32眼)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19例(30眼)用噻吗心安。结果:治疗12周后,拉坦前列腺腺素组及噻吗心安组眼压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坦前列腺素组与噻吗心安组比较眼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心安均能降低眼压,二者相比较,拉坦前列腺素比噻吗心安眼压下降更显著,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30例(49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视野、滤过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24(15.93±2.35)月。术前及术后24月时眼压分别为(36.84±11.02)mmHg和(18.24±1.34)mmHg(P=0.000),术前及术后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分别为(2.76±0.69)种和(0.59±0.89)种(P<0.05),早中期视野缺损视野指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晚期视野缺损没有改善。术后24月70.8%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末次随访时手术完全成功率75.5%(37/49),质量成功率93.9%(46/4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