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96篇 |
免费 | 3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844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429篇 |
内科学 | 77篇 |
皮肤病学 | 173篇 |
神经病学 | 98篇 |
特种医学 | 56篇 |
外科学 | 53篇 |
综合类 | 3429篇 |
预防医学 | 2482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331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358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233篇 |
2016年 | 273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580篇 |
2013年 | 695篇 |
2012年 | 898篇 |
2011年 | 870篇 |
2010年 | 830篇 |
2009年 | 919篇 |
2008年 | 1012篇 |
2007年 | 782篇 |
2006年 | 485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60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广西南宁市某高校大学生680人,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ULS-8)以及手机依赖量表(MPAI)进行调查,分析MPAI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635名大学生参与调查,MPAI得分为17~82(41.08±11.91)分,存在手机依赖共191人,手机依赖率为30.08%.ULS-8总分、每天手机上网时间、每月手机消费费用对手机依赖得分MPAI有影响(P<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深,孤独感及手机的合理使用均可影响手机依赖程度;大学生应该审慎手机使用行为,社会、学校、家庭应该给予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探讨影响蠕形螨感染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5个年级的学生,共645名.采用改良透明胶纸法,在学生鼻翼、额头部采样,并以问卷形式对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皮肤状况、心理等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为21.78%(132/606),多为轻度感染,占82.58%(109/132).男、女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年级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饮食习惯、皮肤类型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城市、良好卫生习惯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较低(P<0.01);不同睡姿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皮肤损伤者蠕形螨感染率高于无皮肤损伤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卫生习惯和面部皮肤损伤均是蠕形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1).76.40%(463/606)的学生认为皮肤和容貌对自信心、社会交往乃至求职会有一定影响.结论:蚌埠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率相对较低,面部蠕形螨的感染与卫生习惯和皮肤损伤密切相关,防治蠕形螨亦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逆境商(AQ)与自我概念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AQ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287名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以及133名农村无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评测.结果 :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女生的忍耐因子评分高于男生(P<0.05).不同共留守时间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间的AQ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岁开始留守大学生的AQ量表总分均高于<6岁和>11岁者(P<0.05和P<0.01),控制因子评分高于<6岁者(P<0.05),延伸因子评分显著高于>11岁者(P<0.01).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因子评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留守经历大学生中,女生的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行动因子评分均高于男生(P<0.05~P<0.01),自我批评因子评分显著低于男生(P<0.01).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Q总分与自我概念各因子均存在相关关系,道德自我与社会自我对AQ总分有正性预测作用.结论 :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大学生的AQ发展水平无明显不同,自我概念发展水平相对略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肺结核的认知、信念、预防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滨州职业学院大学生共800名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量表对大学生肺结核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基本情况,然后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进行健康教育,之后立即调查一次,过3个月再调查一次,将三次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肺结核的认知水平、态度及行为改善情况.结果 健康教育1周和3月后,大学生结核病各核心信息知晓率都显著提高,与基线相比P<0.01.健康教育1周后、3月后,大学生积极态度都显著提高,基线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1周、3月后,大学生结核病的积极行为比率都显著提高,与基线相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校开展肺结核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大学生对肺结核的知—信—行,有助于肺结核的预防,高校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肺结核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志愿者在大学生中预防艾滋病活动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方法 以河北大学2014、2015级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学生为干预组,以河北大学2014、2015级临床医学院学生为对照组.在干预组中通过培训志愿者,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并通过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比较,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在接受同伴教育前后,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953%和4137%,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分别为4352%和5612%,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63%和6547%,以及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分别为3731%和4712%,均有所提高.安全套使用率不足60%,且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在大学生中依托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但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改善并不理想,还需在今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中继续探索与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差异化评价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现状,为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江苏3所高校6个学科门类的2 1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评价专用量表通过现场调查.结果 回收1 95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6%.江苏省大学生生命质量各维度均值都低于60分,生理、社会支持、环境、心理、行为维度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59.54,59.36,58.28,57.66,57.36;总分均值为58.50,和谐指数均值为58.11,总体自评均值为63.56;二级指标中,价值观念和学习管理评分均值非常低,分别为44.33和54.59.结论 江苏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评分不高,其中心理维度中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学习动机较差,社会支持维度中对学校和老师支持的利用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42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36份,回收率为98.89%.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描述与χ2检验.结果 ①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为39.37%;②男、女生对健康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都偏低,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也越高.结论 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知晓率偏低,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政策,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寻找适合高校的有效安全教育模式.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长治医学院1~4年级在校大学生中抽取研究对象.通过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在校大学生1100名,收取有效问卷1069份,回收率97.18%.57.04% 的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环境不安全,90.37% 同学的信息来源是网络,33.33% 大学生在选择食品时注意Q S标志,仅有15.80% 大学生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维权电话.结论:当今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总体偏低,高校应结合新媒体、移动设备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市11所大学中的121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量表了解社会人口学特征;用对个人生活的看法问卷评估最近1个月内的自杀意念;用自编生活事件调查问卷评估过去1年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结果 大学生最近1个月内自杀意念报告率为9.6%,随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增加,近期自杀意念发生率增高.x2检验表明,经历1件负性生活事件与未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杀意念发生比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72,P<0. 01),经历2件及以上的负性生活事件与未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5.4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与家庭其他成员发生矛盾(OR=0. 295,95%CI 0.017~0. 571),被虐待(OR= 7.295,95%CI 6.049~9. 701)是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多,与家庭其他成员发生矛盾及被虐待与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的出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高校检验学院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状况.方法 以某高校检验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普查方法,采用经过本土化修改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作为生命质量的测定工具,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6个领域,采用Excel 2003和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得分较低,该校检验学院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该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状况整体水平还算均衡,但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之间也存在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