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嗓音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现象,它是通过肺气流驱动声带振动继而被听者感知到的声音。嗓音疾病最早依靠富有经验的喉科医生的主观判断,由于受临床经验、个人习惯等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误诊、漏诊。后来出现了嗓音的客观检测方法,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嗓音检测手段,计算机仿生功能检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51-4752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声带息肉患者30例和30例嗓音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30例声带息肉患者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手术前后和30例嗓音正常成年人的嗓音声学参数值,电子喉镜采集其形态的改变。结果(1)对30例声带息肉患者手术前后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声带息肉组术前元音的Jitter、Shimmer均高于正常组,DSI值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声带息肉术后各元音的Jitter、Shimmer值降低,DSI值术后升高,与术前各参数值相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3)术后的Jitter、Shimmer仍高于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I值术后仍旧低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嗓音声学分析可以作为声带息肉手术疗效评价、术后嗓音恢复情况判定的一个客观的参考依据。嗓音声学测试结合电子喉镜检查可作为声带息肉术后复查较为全面的复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及评估大连地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辅助发声方式,为选择最佳辅助发声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访73例大连地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并根据术后发声方式分为气动式人工喉组,电子喉组及食管发声组.由耳鼻喉科医师主观评估嗓音的清晰度,连贯度,响度及音色;使用声学分析仪器客观评估嗓音的基频,基频微扰,声强,最长发声时间及一口气音节数.结果 (1)大连地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应用气动式人工喉组27例,电子喉组14例,食管发声组6例.(2)主观评价中,气动式人工喉组在言语清晰程度、音色方面分值高于电子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动式人工喉组在言语连贯程度、响度及音色方面的分值也高于食管发声组(P<0.05).客观评价中,气动式人工喉组的基频、声强、基频微扰、最长发声时间及一口气音节数均优于食管发声组(P<0.05);气动式人工喉组与电子喉组在基频微扰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应用气动式人工喉发声流畅、语言连贯、声量大、音色接近正常,基本能满足日常会话交流需要,可以作为全喉切除术后辅助发声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发声障碍的诱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功能性发声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频闪喉镜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共鸣发声疗法和重音治疗法发声训练,治疗前后行VHI评估和GRBAS评分,分析疗效。结果104例中,无明显诱因34例(32.69%),诱发因素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29例(27.88%),情绪紧张22例(21.15%),用声过度10例(9.62%),其他因素9例(8.65%)。频闪喉镜检查见粘膜波正常43例(41.35%),黏膜波改变53例(50.96%,其中41例未引出黏膜波,12例黏膜波减弱),室带完全超越声带3例,不配合发声未引出黏膜波5例;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65例(62.50%),声门上代偿性内收30例(28.85%),喉部挤压9例(8.65%)。随访67例,恢复正常53例(79.10%),其G评分、V H I评分均降为0分;6例发声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G评分和VH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8例治疗后G评分和VHI评分无明显变化。结论功能性发声障碍诱因复杂,并非单一精神心理因素所致;喉镜检查多可见声带振动异常、声门闭合不良及声门上代偿;治疗可采取心理疏导、发声矫正和中医针灸相结合,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嗓音训练对声带小结患者发声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声带小结患者进行嗓音训练,包括嗓音教育和发声训练,根据"呼吸-发声-共鸣"平衡原理,采用喉部按摩、无声练习及发大开口咽音的训练方法,每周训练一次,每次1~2小时,共5次。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评估、GRBAS评估、动态喉镜检查、空气动力学检测、计算机嗓音声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评估结果。结果 21例患者治疗后VHI评分总分(29.48±21.2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52.95±24.30分)(P<0.01);GRBAS评分中总嘶哑度G(0.67±0.76)明显低于训练前(1.88±1.05)(P<0.01),粗糙声R(0.52±0.58)明显低于训练前(1.36±0.55)(P<0.01);治疗后动态喉镜检查患者声带闭合、运动的对称性、粘膜波、振动规律性均改善(P<0.01);3例患者声带小结完全消失,13例患者声带小结缩小,5例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最长发声时间也由治疗前的8.87±3.75秒变为治疗后的12.54±3.68秒(P<0.01);治疗后嗓音的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分别为0.18%±0.08%、2.10%±0.98%、0.0034±0.0022d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分别为0.43%±0.31%、4.55%±1.80%、0.0184±0.028dB)(P<0.01或0.05)。结论嗓音训练对声带小结患者发声障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个具有科研和临床实用价值的嗓音评估多参数模型,使嗓音评估客观化、科学化和数据化.方法 将现有嗓音评估的各种主客观评估方法进行筛选,挑选出适应临床需要的、方便临床开展的、特异性高的评估方法及参数,建立一套嗓音评估模型.结果 我们经过多次测试,建立一套适合评估的多参数量表,用于嗓音病的系统性研究,临床观察疗效及开展发声矫治,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原因出现的发声障碍而导致的疾病进行个性化矫治.结论 我们的嗓音评估多参数模型适应临床需要,能够全面系统的对嗓音障碍患者进行评估.使嗓音评估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8.
嗓音障碍会影响人们的沟通效率与生活品质,引起嗓音障碍的原因错综复杂。随着嗓音科学的发展,更多的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嗓音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中,已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本文探讨嗓音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环杓关节拨动复位治疗的疗效,为环杓关节脱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收治17例明确诊断为单侧环杓关节脱位并在局部麻醉下经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环杓关节拨动复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拨动复位前后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发声障碍指数量表(VHI-10)及听觉感知(GRABS)评估总嘶哑度G。结果 治疗前17例患者均有发音疲劳、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声带运动障碍及声门闭合不良。17例患者经复位术后4周均诉发音嘶哑改善;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声带运动恢复正常15例(88.24%);2例(11.76%)患侧声带动度较术前改善,但仍较健侧稍差,声门闭合较前改善。与复位前比较,复位后VHI-10功能、生理、情感三个维度及总分均降低(P<0.05);G0为8例,G1为7例,G2为2例。结论 局部麻醉下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是治疗环杓关节脱位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嗓音音质分析方法,通过对汉语语句句尾词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进行多个声学参数的测试,探索其在声学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标准化录音获得7名男性被试在4种单一声调条件下的3种语调声音文件,利用自行编制的软件进行分析;提取每个语句中的浊音嗓音参数平均值(基频、开商、声门共振频率以及频谱倾斜频率).运用统计学方法判断它们是否可以作为区分3种语调的参数.结果 4个参数在4个声调上,对3种语调有不同程度的区分度.结论 声门共振频率可作为区分语调特征的参数,基频和开商可以辅助区分陈述和疑问语调的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