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230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34篇
内科学   162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575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118篇
  1篇
中国医学   147篇
肿瘤学   5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并从鼻黏膜免疫微环境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 SPF 级 S 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R 模型组、AR 西药组、AR 穴位假埋线组、AR 穴位埋线组。造模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卵蛋白注射及其鼻黏膜刺激法。除空白组外各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末日在卵白蛋白激发后,观察30 min,观察大鼠 AR 症状,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鼻部症状评分,之后立即处死动物,采集大鼠鼻中隔黏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 TGF-β1、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穴位埋线能明显缓解AR 大鼠鼻部症状,如喷嚏、流涕、抓搔鼻部。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能降低鼻黏膜中 TGF-β1、IL-17含量。穴位假埋线也能降低 AR 大鼠鼻黏膜中 TGF-β1含量。结论穴位埋线可降低 AR 大鼠鼻黏膜中 TGF-β1、IL-17含量,从而调节 AR 大鼠鼻黏膜免疫微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非肿瘤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患儿不同临床类型的EBV抗体、EBV-DNA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EBV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103例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疾病类型分为3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aleosis,IM)组68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组13例;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 virus-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组22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的EBV抗体、EBV-DNA、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列的变化.选择同期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检测其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补体系列,并与其余3组比较.结果 (1)CAEBV组、EBV-HLH组的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2组(P均<0.05);EBV-HLH组、CAEBV组、IM 组及对照组的IgA、IgG、IgE水平均逐渐升高,EBV-HLH组、CAEBV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组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M组CD8+T细胞较其余3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BV-HLH组的总T细胞、CD4+、CD8+、CD4+/ CD8+、NK及B细胞比其余3组均显著下降(P均<0.05).(3)IM组及CAEBV组各项EBV抗体阳性率均高于EBV-HLH(P均<0.05);EBV-HLH组的EBV-DNA水平均高于IM组及CAEB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清中的EBV-DNA水平与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EBV感染导致的IM、CAEBV 及EBV-HLH 3种疾病发病机制均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动态监测EBV载量和细胞免疫功能可反映疾病状态和进展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匹多莫德联合磁热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免疫学变化。方法:将200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前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匹多莫德联合磁热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免疫指标改善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96.0%)高于常规组(85.0%),差异显著(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及使用抗生素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匹多莫德联合磁热穴位敷贴治疗RRTI疗效确切,可缩短疗程、减少发病次数,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瘤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如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鲍恩样丘疹病、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可以有效地逃逸固有免疫识别,其可能原因包括嗜上皮性、非溶解性复制、高免疫原性的衣壳蛋白在免疫活跃的复层鳞状上皮基底层呈低水平表达等.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癌性以及所致疾病的临床高发病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机体对抗人乳头瘤病毒的固有免疫已成为研究热点.概述多种皮肤免疫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对人乳头瘤病毒固有免疫反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CR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纳入患者的血清sIgE和总IgE(tIgE)进行半定量检测,根据sIgE检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sIgE阳性组和sIgE阴性组,根据tIgE检测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tIgE阳性组和tIgE阴性组。对各组患者的伴发鼻息肉情况、合并哮喘情况、鼻内镜Lund评分、鼻窦Lund-Mackay CT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纳入患者中的tIgE阳性例数为62例,阳性率为51.67%,sIgE阳性例数为18例,阳性率为15%;tIgE阳性组患者与tIgE阴性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IgE阳性组患者的合并哮喘比例和内镜评分均显著高于sIgE阴性组(P〈0.05),两组患者的伴息肉情况和CT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RS患者的变应反应程度较高,致敏变应原以室内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多为混合性致敏,血清sIgE检测有助于明确诱发CRS的变应原种类,并可用于辅助预测患者的鼻粘膜病变程度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临床表现及转归等特点.方法 对住院并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117例患儿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117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5~8岁69例;发病以秋季42例,冬季33例多见;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95例,食物过敏6例,接触花粉4例等.(2)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117例,胃肠道症状42例,关节症状36例,肾脏症状6例.(3)综合治疗后115例HSP患儿痊愈,治愈率为98.29%.结论 HSP好发年龄为5~8岁,秋冬季为主,上呼吸道感染为第一位诱因;皮肤紫癜为最常见临床表现;采取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脊液检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脑脊液 (CSF)的改变规律 ,为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 2 0例狼疮性脑病 (NPLE)和 2 0例非狼疮性脑病SLE患者CSF常规、生化、酶学、免疫学指标。结果 NPLE组的CSF细胞数、蛋白质、抗核抗体 (ANA)、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肌酸激酶 (CK )均升高 (P均 <0 .0 5 )。结论 SLE患者CSF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程度一致 ,检查CSF对狼疮性脑病的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形态学与血清学的相关性。方法 :取雄性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即对照组和 4个中毒组 ,中毒组腹腔注射 DMN( 1 0 μl/kg) 1周连续注药 3d,持续 4周 ,制作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 ;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大鼠分别在 7、1 4、2 1、2 8d心脏取血 ,用 ELISA法测定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 HA、LN、 型胶原动态变化。取其肝脏 ,动态观察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 ,并对血清学与形态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造模时间的延长 ,DMN模型组大鼠 HA、LN和 型胶原的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其含量间有显著性差异 ,形态学观察随造模时间的延长DMN模型组大鼠肝纤维化逐渐形成并加重。结论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 HA、LN、 型胶原动态变化与形态学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衰老的免疫学表现 ,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延缓衰老的免疫学研究概况 ,分析了中药延缓衰老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今后中药抗衰老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HBV阳性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免疫学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了探索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免疫学作用 ,进行HBV阳性孕妇接种HBIG后免疫学反应的研究。方法 HBV阳性孕妇每月接种HBIG 2 0 0IU ,定期检测血HBsAg (表面抗原 )、Anti HBs (表面抗体 )、HBV DNA (乙肝病毒DNA)等指标。结果 接种HBIG后孕妇血的HBsAg、HBV DNA无明显降低 ,Anti HBs无明显提高。结论 现有的HBV阳性孕妇的HBIG接种剂量尚未能完全中和孕妇血中的HBV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