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23篇 |
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临床医学 | 469篇 |
内科学 | 7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特种医学 | 50篇 |
外科学 | 121篇 |
综合类 | 946篇 |
预防医学 | 181篇 |
药学 | 448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261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111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139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50篇 |
2014年 | 292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抗凝的同时配合导管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大腿周径差(5.83±0.52)cm,溶栓前小腿周径差(4.90±1.27)cm;溶栓后大腿周径差(2.66±0.82)cm,溶栓后小腿周径差(1.90±0.53)c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8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1±1.3)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髋关节手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以我科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n=40)接受护理干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护理.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住院天数与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发生率分别为5.0%,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5%,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为(13.41±3.5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13±2.9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手术后向患者提供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分别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健康信念水平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和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骨科术后患者的健康信念和知识,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生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实施围生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产妇出现下肢肿胀,发生率为5.0%;有1例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0.0%,与观察组的97.5%的满意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围生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伍香姑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1):118-119
目的 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80例需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采取全面的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DVT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术后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2例发生在腓静脉,2例发生在肌间静脉,发生率为5%.结论 原发疾病、肥胖、手术刺激、感染、药物使用及围手术期缺乏活动等因素是导致DVT发病的主要原因.掌握DVT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促进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吴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6):85-86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泵在预防脑卒中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12月期间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行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11/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系统治疗能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边即时风险评估系统在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后老年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促进病人康复。[方法]将136例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输出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给予即时评估理念为基础的针对性DVT预防与管理,对照组予常规DVT预防与健康管理,评定病人手术后3d及7d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情况。[结果]术后3d及7d观察组DVT发生率、行为完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床边即时风险评估能及时、全面地对老年病人进行评估,对病人DVT危险因素进行等级划分,能更好地指导医务工作人员针对性指导,使病人知晓DVT知识、树立自信心态、更好处理自身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对已确诊并进行介入治疗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无一例发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死亡,术后下肢肿胀消失后出院。结论深静脉血栓采取介入治疗可以及时清除血栓,减少后遗症,降低肺动脉栓塞形成导致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