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2篇
  免费   863篇
  国内免费   494篇
耳鼻咽喉   206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81篇
基础医学   1269篇
口腔科学   582篇
临床医学   2020篇
内科学   1617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1260篇
特种医学   8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232篇
综合类   4778篇
预防医学   1413篇
眼科学   216篇
药学   1426篇
  9篇
中国医学   947篇
肿瘤学   9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0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759篇
  2013年   673篇
  2012年   934篇
  2011年   1062篇
  2010年   931篇
  2009年   947篇
  2008年   1322篇
  2007年   1166篇
  2006年   1103篇
  2005年   1333篇
  2004年   900篇
  2003年   883篇
  2002年   669篇
  2001年   572篇
  2000年   461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335篇
  1994年   220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索声压级水平是8Hz、90dB的次声连续7d和14d暴露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与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次声暴露模型。将24只SD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1d组、7d组和14d组等四组。1d组次声暴露2h,7d组次声暴露7d每天2h,14d组次声暴露14d每天2h。对照组放置于无次声暴露仓内2h。运用TUNEL染色、Western Blot、ELISA等实验方法探索次声对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与Tau蛋白的影响。 结果:连续7d和14d的次声暴露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多,与对照组和1d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Tau蛋白表达也增多,与对照组和1d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呈现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的趋势。 结论:连续7d和14d次声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后的主观视觉质量,并与角膜塑形镜、单焦点镜 片相比较。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7—10月在南宁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区 正向光学离焦镜片31例(31眼)(DIMS组)、OK镜32例(32眼)(OK镜组)、单焦点镜片30例(30眼) (SV组)共93例(93眼)近视患者。配戴矫正镜片1个月后,采用Oculus视功能检查仪对3组进行全 程视力、对比敏感度、中间视觉、眩光、立体视等主观视觉质量检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卡方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戴镜后近、远视力相 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近、远立体视锐度当中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 在600″~200″立体视视锐度的人数分别都是最少的。3 组之间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96, P<0.001),合格例数最多的DIMS组有20例(65%)被检者对比敏感度≤15%。DIMS组在 有无眩光情况下,对比度等级(1:2.7、1:2.0)的通过率均高于OK镜组、SV组,且1:2.0对比度等级更 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立体视锐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 P=0.008),与 屈光度数无相关性。眩光与对比敏感度间呈正相关(r=0.64, P<0.001),与性别、年龄、屈光度分析 均无相关性。结论: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相对于角膜塑形镜及单焦点镜片而言,可提供更好的主 观视觉质量,有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成像(MR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域(IP)的评估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D-ASL、DWI、MRA扫描,根据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ASL异常灌注面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根据患者发病至首次MRI检查时间(T)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T<6 h)和急性期(6 h≤T≤24 h)。记录患者中心梗死区、IP区与IP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流量(CBF)值,根据MRA图像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DWI表现为斑点状或小片状高信号,48例患者3D-ASL异常灌注面积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面积,显示存在IP区;MRA显示颅内某支主干动脉节段性狭窄,远端血管明显变细甚至消失,部分显示血管无明显异常。患者不同区域CBF、ADC值比较:中心梗死区  结论  3D-ASL联合DWI、MRA检测可准确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IP区的存在和血管狭窄程度,有利于梗死临床精准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原发性HFS患者116例纳入HFS组,非HFS患者116例纳入对照组;每组内再根据是否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又分为伴高血压和不伴高血压2个亚组。对各组进行头颅内听道MRI扫查,评估、对比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NVC情况,并分析其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HFS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HFS组中发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共72例(62.07%),高于对照组的48例(41.38%)(P<0.05)。HFS组和对照组内,高血压亚组的左侧双侧NVC、双侧NVC发生率均高于非高血压亚组,无压迫比例均低于非高血压亚组(均P<0.05)。左侧HFS组(64例)和右侧HFS组(52例)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HFS组中,高血压亚组的左侧NVC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亚组(P<0.05),无压迫比例低于非高血压亚组(均P<0.05);右侧HFS组中,高血压亚组与非高血压亚组的左侧、右侧及双侧NV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和上颌动脉的HFS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比责任血管为小脑前小动脉、小脑后小动脉者更高(P<0.05)。结论:原发性HFS伴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的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发生率较高,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左侧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D-SCLC)同步放化疗中原发灶大体靶区(GTVprimary)扩大与不扩大临床靶区(CTV) 2种靶区勾画模式对疗效及毒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收治的89例接受同步放化疗的LD-SCLC病例资料,其中,45例接受了GTVprimary外扩的治疗方案(A组),44例接受了GTVprimary不外扩的治疗方案(B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的有效率、毒性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等指标。结果 8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1.3个月(3.2~60.8个月)。A组与B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79.1%和76.7%(P=0.795),总体局部进展率为37.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3.2和12.1个月(P=0.648),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5和20.3个月(P=0.667),包括一线治疗进展模式在内,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度及以上放射性肺炎A组为16.3%,B组为4.5%,A组有增高的趋势(P=0.078)。结论 同步放化疗过程中,原发灶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顶椎区相同椎弓根类型在导航及导航校准技术辅助下置钉的精确性及偏出方向,并分析影响导航置钉偏移的相关因素及导航校准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明确诊断为AIS并在导航辅助下行经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依据术中是否使用导航校准技术,将41例患者分为两组:导航组(n=22)和校准组(n=19)。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记录两组患者Risser征,术前、术后Cobb角,术后1年时矫形率,根据付长峰椎弓根分型系统对两组患者顶椎区椎弓根分型(A、B、C、D、E型),依据Rao分型评估两组相同椎弓根类型的置钉精确性。结果:校准组A、B、C型椎弓根优良置钉率(96.4%、87.8%、84.0%)显著高于导航组(79.2%、70.5%、56.7%),且凹凸双侧0级钉率显著高于导航组,同时校准组B型椎弓根及其凹凸双侧3级钉率(4.1%、2.0%、6.3%)及C型椎弓根凸侧2级钉置钉率(11.1%)显著低于导航组(12.4%、11.1%、13.7%、50.0%),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校准组A、B、C型椎弓根外侧皮质破壁率(33.3%、33.3%、60.0%)显著低于导航组(64.0%、38.6%、73.1%),同时校准组A型椎弓根椎体前壁穿破率(0.0%)及C型椎弓根凹侧外侧皮质破壁率(66.7%)显著低于导航组(24.0%、77.8%),而B型椎弓根内侧皮质穿破率(41.7%)高于导航组(40.9%),但其凹侧内侧皮质穿破率(36.4%)显著低于导航组(33.3%),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未发生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导航相比,导航校准技术在术中能够有效地预防导航偏移,显著提高AIS顶椎区A、B、C型椎弓根置钉精确性,降低误置螺钉外侧壁穿孔率及B型椎弓根凹侧内侧壁穿孔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痉挛型偏瘫患儿手节区(HKR)形态学变化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3月—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并行头颅MR检查的痉挛型偏瘫患儿14例为病例组,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9±2.1)岁;MRI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例,脑灰质损伤4例,其中1例白质灰质均有损伤。另纳入2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2.0)岁,其年龄、性别构成和双侧半球HKR类型均与病例组相匹配。基于MR 3D-T1WI数据,在HKR的最佳评估层面(以在T1WI轴位影像上观察到双侧额上沟位于双侧半球前中部、中央沟深达同侧半球内1/3处,同时可良好观察到HKR形态的层面为最佳评估层面)测量及计算2组受试者两侧半球HKR皮层厚度、高度、基底宽度、白质高度、高度与皮层厚度之比和高度与基底宽度之比等形态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各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观察者间、观察者内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2组儿童年龄、性别和双侧HKR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未受累侧半球HKR(分别为3.96±1.17和2.96±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2.49,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半球HKR高度(7.13±1.40)mm、HKR白质高度(4.89±1.47)mm、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对照组相对应一侧[(8.65±1.01) mm,(6.77±0.99) mm,4.70±0.79和3.7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58、3.71、3.71,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受累侧半球HKR皮层厚度、基底宽度改变不明显,但白质高度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北京地区菘蓝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 通过田间调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及为害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菌菌丝形态、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及其着生方式等;采用特异性引物ITS1/PM6扩增病原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苷酸-内部转录间隔区,病原菌扩增序列及其高度同源序列用MegaX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菘蓝白粉病病原菌菌丝直或略弯,上有浅裂叶状附着胞;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微弯,不分枝;顶端串生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芽管在分生孢子近端处萌发,直或弯曲,芽管顶端有吸器。根据显微形态特征初步推测,该病原菌属于白粉菌目(Erysiphales)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白粉菌属(Erysiphe)。核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核酸序列(MT309701、MK341128、MF192845、KY660929)一致性均为100%。该病菌与十字花科白粉菌聚为一枝,与其他白粉菌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综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该菘蓝白粉病病原菌为十字花科白粉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1973-2020年中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TNM分期分布的变化特征.方法:162814例ESCC病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50万例食管/贲门癌患者临床信息数据库,均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TNM分期参照第6版AJCC/UICC标准.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TNM分期的分布.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总体、男性、女性早期(0+Ⅰ期)癌患者占比的变化趋势,报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全局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CI.结果:162814例中,早期癌占10.7%;女性早期癌比例高于男性(12.1%vs 10.0%),高发区0、Ⅰ、Ⅱ期患者比例高于低发区,城镇0、Ⅰ、Ⅲ期患者比例高于农村,男、女性中青年患者(<50岁)早期癌占比均低于年龄≥50岁的患者(P<0.05).48 a间,总体患者和女性患者早期癌占比在2015-2020年升高最为快速,APC(95%CI)分别为27.8%(18.1% ~38.2%)和28.9%(14.4% ~45.1%),男性患者早期癌占比在2014-2020年升高最为快速,APC(95%CI)为22.2%(12.5% ~32.7%);48 a间,总体、男性、女性患者中早期癌占比均呈升高趋势(P<0.05),AAPC(95%CI)分别为2.8%(1.3% ~4.4%)、3.6%(2.3% ~5.0%)、2.8%(1.2% ~4.4%).结论:我国早期ESCC占比呈明显升高趋势,但是占比仍低于中晚期.食管癌早期发现筛查技术仍是食管癌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