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55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09篇
预防医学   17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21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生过程中骨髓代谢的变化特点。方法:通过兔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制作兔OP模型模拟绝经期妇女的OP过程。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通过活体磁共振氢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和离体液相色谱结合质谱(LC?MS/MS)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骨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OV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的取样分析节点均分别设定在术前、术后2个月和术后5个月。结果:随着时间的发展,术后5个月OVX组的BMD值较Sham组明显减低(2个月,P<0.05;5个月,P<0.01)。1H?MRS扫描分析表明,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髓中的乳酸和脂类含量在术后2个月和5个月时均明显增加。OVX组骨髓中的胆碱、肌酸、谷氨酰胺、羟脯氨酸却较Sham组减少。在术后2个月时,进行离体骨髓代谢组学分析,也得到了上述相似的骨髓代谢变化结果。此外,1H?MRS扫描分析发现,OVX组的氨基酸、酰基肉碱、核苷酸和神经酰胺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分析发现,BMD值与乳酸值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842,P < 0.01),BMD与胆碱、肌酸、谷氨酰胺和羟脯氨酸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随着OP进展,骨髓代谢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利用1H?MRS对活体进行骨代谢变化扫描分析可能是评价OP的一种潜在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于重症肺炎应用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抗感染治疗有效机制。方法:课题共收集重症肺炎患者102例为客观对象,模拟随机抽签模式,数列由1~51进行分布,均分两组,51例一组纳入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51例一组纳入实验组,实施血清降钙素原监测。结果:实验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参照组时间(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BC、Hs-CRP、PCT指标具有一致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WBC、Hs-CRP、PCT指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指标(P<0.05)。结论:降钙素原动态变化利于重症肺炎病情监测,以便开展合理抗感染治疗,提高临床抗感染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APC)、脑钠肽(BNP)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西区医院诊治的28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28天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68例)和死亡组(120例)。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APC和BNP表达水平,用APACHE Ⅱ评分评估各组患者预后,分析两组患者入组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APC、BNP和APACHE Ⅱ评分的动态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3项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价值。 结果与死亡组患者相比,生存组患者入组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BNP水平[(494.62 ± 34.82)pg/ml、(318.42 ± 27.42)pg/ml和(274.61 ± 20.84)pg/ml]和APACHE Ⅱ评分[(24.05 ± 4.82)、(18.62 ± 3.71)和(12.13 ± 2.62)]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但APC水平[(289.34 ± 18.39)ng/ml、(357.64 ± 32.71)ng/ml和(427.25 ± 18.45)ng/ml]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512、35.499、78.552,P均< 0.001)。生存组患者随住院时间延长,其BNP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逐渐降低(F = 24.538、P < 0.001;F = 12.945、P < 0.001),而APC水平则逐渐升高(F = 23.947、P < 0.001)。死亡组患者随住院时间的延长,其BNP水平[(749.14 ± 42.92)pg/ml、(814.62 ± 50.47)pg/ml和(904.25 ± 57.15)pg/ml]与APACHE Ⅱ评分[(28.34 ± 5.17)、(34.51 ± 6.35)和(39.55 ± 7.32)]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302、P < 0.001,F = 10.389、P < 0.001);而APC水平[(276.23 ± 21.84)ng/ml、(226.38 ± 28.26)ng/ml和(183.43 ± 33.81)ng/ml]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165、P < 0.001)。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吸烟史[36.90%(62/168) vs. 53.33(64/120)]、慢性呼吸系统病史[(46.43(78/168) vs. 65.83(79/120)]、氧分压[(83.27 ± 6.92)mmHg vs. (76.82 ± 8.65)mmHg]及机械通气方面[35.12(59/168) vs. 52.50(63/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77、P = 0.006,χ2 = 10.630、P = 0.001,t = 9.881、P < 0.001,χ2 = 8.661、P =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OR = 4.627,P < 0.001)、APC(OR = 2.637,P = 0.012)、BNP(OR = 3.325,P = 0.005)和APACHE Ⅱ评分(OR = 4.831,P < 0.001)均为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与APC、BNP或APACHE Ⅱ评分单项指标预测比较,3项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89.42%、81.61%、84.72%和86.03%)均显著升高。 结论APC、BNP和APACHE Ⅱ评分在老年重症肺炎疾病转归中变化明显,为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项指标联合可显著提高其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四维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Dynamic four-dimensional CTA,4D-CTA)测量,计算颅内动脉瘤心动周期内膨胀率,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神经外科一病区64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4个,破裂动脉瘤40个)患者的完整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4D-CTA扫描并重建图像; 依据动脉瘤破裂与否,患者分为未破裂组、破裂组; 将1个心动周期的图像数据分成20个阶段,判断动脉瘤是否存在异常搏动点; 同时记录和量化每个阶段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计算其体积变化率(膨胀率); 分析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破裂组中男女患者比例差异不大; 破裂组女性患者则占70%,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破裂组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瘤高(4.63±1.56)mm,瘤宽(4.72±3.68)mm,瘤颈宽(3.86±1.69)mm均大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异常搏动点有29个(占72.5%)、膨胀率(14.56±6.25)%; 未破裂组异常搏动点13个(占54.2%)、膨胀率(10.21±3.26)%; 2组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与吸烟史、纵横比、异常搏动点、膨胀率有关(P<0.05)。ROC分析中纵横比临界值为1.145(P=0.002),灵敏度为77.5%,特异性为58.3%; 存在异常搏动点与否的阈值为0.5(P=0.032),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45.8%; 膨胀率的临界值为9.775%(P=0.001),灵敏度为85.0%、特异性为54.2%。结论 借助4D-CTA能观察心动周期内颅内动脉瘤动态变化; 本研究成功量化了动脉瘤膨胀率,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有关; 当膨胀率>9.775%,或纵横比>1.145,或存在异常搏动点时动脉瘤破裂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动态变化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颅脑外伤手术患者200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颅内压正常组(A组)、颅内压轻度升高组(B组)、颅内压中度升高组(C组)及颅内压重度升高组(D组),各50例。对各组均实施颅内压动态变化监测,且A组不给予脱水剂治疗,B组给予半剂量脱水剂治疗,C、D组给予全剂量脱水剂治疗,比较患者的预后并分析颅内压动态变化监测的临床作用及意义。结果 A、B、C、D组患者治疗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8.00%、86.00%、70.00%、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的患者颅内压[(16.76±3.02)mm Hg]低于预后恶劣的患者[(26.52±3.90)mm H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GO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521 0,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术后及早地进行颅内压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助于评估疾病预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和 hs-CRP 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研究组)和稳定型冠心病患者90例(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的血脂及 hs-CRP 的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 hs-CRP 和 TC、LDL 呈负相关。结论检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以及 hs-CRP 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动态变化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选取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起病时间12h 45例为急性脑卒中组,再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将急性脑卒中组分为轻度急性脑卒中组(评分20分)23例及重度急性脑卒中组(评分20分)22例;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群46例。比较急性脑卒中组入院时及出院时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急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入院时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出院时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急性脑卒中组与重度急性脑卒中组入院时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轻度急性脑卒中组与重度急性脑卒中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0参与急性脑卒中的炎症过程,急性脑卒中病情越重,白细胞介素-10值越高,急性脑卒中经过积极治疗,白细胞介素-10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效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动态变化.方法 根据治疗24 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比较溶栓组33例与未溶栓组20例的疗效,采集溶栓组溶栓前,溶栓后2h、6h、12h、24 h及l周的血液检查FIB、DD水平,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患者24 h后NIHSS减分率较未溶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26,P<0.05).溶栓效果好组FIB在12h达到低点,明显低于溶栓效果差组(£=4.47,P<0.01),DD在6h达到高点,明显高于溶栓效果差组(t=6.374,P<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效果好的患者FIB下降明显,DD上升明显,为临床观察病情转归,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进高原适应过程中肺动脉压力的动态变化及可能机制及对右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62名健康汉族男性青年,分别在平原(海拔390m)空运至西藏拉萨(海拔3 658m)后第1d、第7d、第60d接受了多普勒超声测量主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CT)、右心室射血时间(RVET)、右室射血前期(RVPEP)、右室流出道宽度(ROVT)、主肺动脉内径(MPAD)、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硝酸还原法测定相同时间点的血清一氧化氮(NO),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ET-1)的水平.结果 与平原比较,急进高原第1d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E/A值明显升高(P<0.05),ROVT明显降低(P<0.05),ET-1明显升高(P<0.05).急进高原第7 dSPAP、mPAP和ROVT明显降低(P<0.05),NO和E/A明显增高(P<0.05),急进高原第60 d SPAP、mPAP、ROVT和E/A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进高原第60dNO及E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急进高原第1d比较,急进高原第7 d SPAP、MPAP,ET-1明显增高(P<0.05),NO明显降低(P<0.05),急进高原60 d SPAP、MPAP、POVT和E/A明显升高(P<0.05),ET-1、NO变化不显著.与急进高原第7d比较,急进高原60 d SPAP、MPAP明显升高(P<0.05),ET-1、NO变化不显著.结论 缺氧、低压的高原环境导致了肺动脉压力增高,但在急进高原初期适应过程中,肺动脉压力出现一过性降低(急进高原第7d)、右心舒张功能增强的波动,这一变化可能与NO及ET-1在不同时向交替占优势、调节肺血管的收缩舒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栽培鸡血藤藤茎中次生代谢产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积累变化趋势,为其采收期的合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XA测定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原儿茶酸、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的含量。【结果】鸡血藤藤茎中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及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含量均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而1年中不同月份样品的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表儿茶素的含量变化均呈抛物线状,7~9月含量达到峰值;儿茶素的含量则一直呈上升状态;7~9月采收的4~6年生鸡血藤样品中醇溶性浸出物已达到现行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初步建议栽培鸡血藤藤茎以7年生以上采收为宜,其最佳采收年限与采收月份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