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的10例SS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均首诊误诊,误诊时间2周~5年,误诊为反流性食管炎3例,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各2例,食管癌、慢性肠炎、药物性肝损伤各1例,均予相应处理,症状稍好转或病情反复发作或未见好转。后进一步完善相关医技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SSc,予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年,其中2例失访,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去世,7例病情较稳定。结论 SSc早期起病隐匿,常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及忽略系统查体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IN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2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2±9)岁。20例病人均行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术后脓腔持续灌注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及胰腺周围残余组织感染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手术入路为腹上区+左侧腹膜后入路,1例为腹上区+右侧腹膜后入路,5例为腹上区+双侧腹膜后入路。20例病人中,14例行附加手术,其中10例行空肠造瘘术、2例行胃造瘘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及空肠造瘘术、1例行胆囊造瘘术。2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28±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0 mL(50~700 mL)。(2)术后情况:20例病人术后开始行0.9%氯化钠溶液脓腔持续灌注引流时间为2 d(1~14 d)。20例病人中,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胃瘘合并腹腔出血(于术后13 d行剖腹探查止血+胃造瘘术)、1例为术后十二指肠瘘(于术后111 d行胃肠吻合+空肠造瘘术)、1例为术后腹膜后残余组织坏死感染(于术后11 d再次行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1例为术后胆囊瘘(于术后71 d行胆囊切除术)、2例为术后胰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0例病人第1次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2 d(20~178 d)。(3)随访情况:2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0~4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随访期间,1例病人继发糖尿病;无病人出现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20例病人胰腺周围残余组织吸收良好,无病人死亡。结论双入路小切口坏死组织清除术联合持续灌注引流治疗INP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4.
陈小龙  万亚锋  黄平 《解剖学报》2021,52(2):251-257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B1(Akt1)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和p53共表达质粒对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的影响。 方法 构建了一种共表达蛋白激酶B1(Akt1)特异性siRNA和野生型p53基因的双表达质粒(pSi-Akt1-P53)。将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Akt1和P53表达被调控情况。然后将这种共表达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中,并同shAkt1质粒和P53质粒相比较,分别采用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转染至肝癌HepG2细胞后显著地减少HepG2细胞中Akt1蛋白的表达,同时显著增加P53蛋白的表达。与shAkt1质粒和P53质粒相比,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更显著地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更显著地促进HepG2细胞的凋亡。 结论 pSi-Akt1-P53共表达质粒能非常显著地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效促进肝癌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提高医生整体专业素养的必要途径。本研究探讨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联合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应用于普通外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过程;让规培医师运用其理论知识深入思考病例中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从致病原因、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等多层面、多角度对病例进行分析,并得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这种教学不仅激发该群体更多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明显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在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疗效并对炎性因子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术后恢复情况(胃肠功能恢复、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2 d引流量更少(P<0.001)。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0%vs 20.00%,χ^2=6.061,P=0.01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指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可明显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炎性反应,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通过DxH800血细胞分析仪的VCS技术分析淋巴细胞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形态学变化,评价其在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地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97例,潜伏性结核113例和体检健康者101例(健康对照组),采用DxH800血细胞分析仪对淋巴细胞VCS参数进行检测,并对各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细胞平均体积(MLV)及其标准差(MLV-SD)、淋巴细胞平均导电率标准差(MLC-SD)、中角度光散色标准差(MALS-SD)、高中角度光散色标准差(UMALS-SD)、低中角度光散色标准差(LMALS-SD)、低角度光散射(LALS)及其标准差(LALS-SD)、轴向光损耗测量标准差(AL2-SD)在活动性肺结核组显著高于潜伏性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性肺结核组的MALS、LMALS明显低于潜伏性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LV-SD、MLC-SD、UMALS-SD、LALS-SD、AL2-S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900、0.802、0.860、0.785,同时测量这5个参数获得曲线下面积高达0.920,其灵敏度为79.40%,特异度为92.90%。结论淋巴细胞VCS多个参数可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且检测方便易行,可为临床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一般选择平卧位,常规采用"五孔法"操作。建立气腹后,常规腹腔镜探查。探查完毕后,依次离断肝圆韧带,镰状韧带,右三角韧带,右冠状韧带,肝肾韧带。解剖胆囊三角,切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切除胆囊。打开Glisson鞘,解剖出右肝胆管,并显露右肝动脉、右肝门静脉,均用丝线结扎。沿肝脏表面的缺血线,用超声刀切开肝脏实质,联合百克钳进行止血,其中较大的管道以Hem-o-lok夹闭,必要时缝扎处理。对于肝静脉分支及小静脉血管可采用连发钛夹夹闭。切除完毕后,将断面彻底止血。将标本装入一次性取物袋,取出标本。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我国及全球70余国家迅速蔓延,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2019-nCoV感染后除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外,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综述了COVID-19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病理、致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以期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临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与内镜下治疗(内镜下套扎和硬化剂治疗)对肝硬化所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并寻找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的资料。将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者纳入外科手术治疗组(54例);将内镜下行套扎、硬化剂治疗者纳入内镜治疗组(63例)。根据搜集所得资料及电话随访结果,统计病人治疗后的再出血率、治疗后再出血的平均间隔时间等。数据采用SPSS(23.0版)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手术治疗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9.3%、20.5%、23.1%,内镜治疗组术后1、3、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39.7%、73.0%、74.8%,手术治疗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内镜治疗组(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风险是手术治疗的7.2倍(P<0.001)。曲张的食管静脉距门齿的距离、脾脏的大小、脾功能亢进的程度与术后再出血与否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内镜治疗可更好地控制曲张食管静脉的破裂出血,其1、3、5年再出血率明显小于内镜治疗组。治疗方式是病人术后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