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82篇
综合类   3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型口服抗凝剂在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房颤患者101例,根据口服抗凝药物的种类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42例)和达比加群酯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共12例(11.9%)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两组患者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比为1.4(95%CI:0.28~7.5,P=0.691),发生次要出血事件的风险比为2.79(95%CI:0.52~17.21,P=0.230);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比为0.7(95%CI:0.06~7.93,P=1.000)。共有11例(91.67%)出血事件发生在消融术后48 h内,而1例(8.33%)发生在消融术至少7 d后。结论在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相当,且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正心原性猝死因其发病急、后果严重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降低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正确的干预。必须指出,目前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现状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与政策方面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忽视公共卫生预防工作以及三级分诊制度失败无疑是重要的原因。其结果是,迄今我们对国人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70年代末,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分析结果即证实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增加卒中风险,对于无风湿性心脏病的AF和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AF,卒中风险分别增加5倍和17倍[1]。根据危险评分指导口服抗凝药预防AF相关卒中风险已成为欧美主要AF指南[2-3]的共识。亚临床AF(subclinical AF或asymptomatic AF,silent AF)通常指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17-02-06入院。患者2个月来反复发作晕厥,每次发作均伴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发作数秒后可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Brugada波样改变",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CT)、脑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CT亦未见明显异常。分子遗传检测提  相似文献   
5.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CIED植入适应证范围的逐渐扩大,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但对于临床终末期患者,ICD或CRT联合ICD不但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反复的电除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临终患者CIED的管理成为影响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现就临终患者CIED的缓和医疗现状和临床管理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策略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严重房室阻滞(AVB)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心律失常中心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且出院诊断为HCM的患者126例,男性71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57.02±14.93)岁。根据是否有高度及以上AVB,将患者分为严重AVB组(28例)和非严重AVB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果:126例患者中,103例植入起搏器,22例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例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非严重AVB组患者年龄(58.0±13.2)岁,女性45例(45.9%);严重AVB患者年龄(53.5±19.8)岁,女性10例(35.7%)。非严重AVB组与严重AVB组比较,心房颤动比例、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使用率显著升高,而糖尿病比例显著降低、QRS时限明显缩短(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OR=5.023,95%CI:1.452~17.382,P=0.011)是HCM患者发生严重AVB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安装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的HCM患者中,糖尿病是发生严重AVB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和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50%~75%的CIED患者可能需要MRI检查。但由于MRI检查中的磁场和能量会 导致电子装置不可逆的损害,因此,CIED患者一直是MRI扫描的禁忌。2009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被用于临床。与 传统起搏器相比,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构造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改进,从而大大减少磁场对起 搏系统的影响,使得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磁共振扫描。当然,随着临床应用增加,人们对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认识亟待 提高。文章从磁场对起搏系统的影响,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构造的改进,不同制造商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特征以及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今后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心血管病治疗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1-2].这一技术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能够开展这一技术的医生和单位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红蛋白浓度(Hb)及总胆红素水平(Tbil)是否能预测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方法对入选的1197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随访,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先比较不同Hb及Tbil水平其他临床指标分布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水平生存描述及比较;单因素Cox回归判断各影响因素与心衰死亡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多元Cox回归,以明确低Hb、高Tbil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完成随访1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不同Hb及BMI水平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Hb减低及Tbil增高,死亡率增加。单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Tbil)、肌酐、尿酸(UA)升高以及血红蛋白(Hb)、血钠(Na)降低均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风险。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Hb、Tbil、Scr和UA与心衰死亡独立相关,Hb减低(HR1.142)及Tbil〉19umol/L(HR1.312)均为心衰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b、Tbil和UA与心衰死亡独立相关,Hb降低和Tbil升高均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