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穿刺肝内支架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开通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单纯颈静脉途径行分流道再通术失败的12例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行肝内分流道支架穿刺,辅助经颈静脉通路进行再通,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对12例(12/12,100%)均成功经皮经肝穿刺肝内分流道支架。于 10例(10/12,83.33%)实现分流道再通,术前门静脉压力为(29.20±2.04)cmH2O,术后为(21.70±1.70)cmH2O;对2例(2/12,16.67%)术前无症状患者未能通过分流道,予口服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术中对7例(7/12,58.33%)经肝脏穿刺道置入血管鞘,另5例(5/12,41.67%)仅以导丝穿过闭塞的分流道而未置入血管鞘。术中未发生穿刺道出血等穿刺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10例成功再通患者TIPS分流道通畅率为90%(9/10)。随访5~60个月期间无肝性脑病、肝性脊髓病或门静脉高压症状复发,无死亡。结论 对于经颈静脉通路再通失败的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经肝穿刺分流道内支架可安全、有效地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实现再通。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转移癌患者的肿瘤来源、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显示, 10例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62.0岁, 转移灶9例源于肺癌、1例源于乳腺癌。所有患者均以尿崩症起病, 部分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以及头痛、视物模糊等占位效应。MRI均显示垂体柄及垂体后叶异常, 其中4例表现出特征性"哑铃状"改变。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 原发及垂体转移病灶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充维生素D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睾丸功能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模型,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衰老(DG)组、衰老+低剂量维生素D补充(LD)组、衰老+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HD)组、正常对照组(NC)、正常+低剂量维生素D补充(LN)组、正常+高剂量维生素D补充(HN)组。测定各组大鼠体重、睾丸重量、血清睾酮浓度、精子质量。利用光镜检测睾丸形态学变化,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 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睾丸维生素D受体(VDR)、Nrf2、GCLC及SOD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 DG组大鼠睾丸重量、血清睾酮水平、SOD活性、Nrf2、GCLC、SOD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而MDA水平显著升高。经维生素D补充后, HD及LD组大鼠睾丸重量、睾酮水平及SOD活性显著升高, 而MDA水平较前显著下降;Nrf2、GCLC、SOD2及VDR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维生素D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提高睾丸抗氧化应激能力, 从而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睾丸功能。  相似文献   
4.
袁小利  王守俊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1969-1971
目的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40例2型DKD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小球滤过率(eGFR)、24 h尿微量白蛋白(ALB)总量。结果患者服用达格列净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经达格列净治疗后,患者BMI、SBP、DBP、2 h PG、HbA1c、ALB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FBG、eGFR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格列净对2型DKD患者血糖及尿蛋白情况均有改善作用,并可降低体重和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腔内治疗逆行撕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RAAD)的效果。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得有关腔内治疗RAAD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综合评价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预后。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224例RAA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内漏发生率10.22%[95% CI(0.02,0.18)],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0.75%[95% CI(0.00,0.03)],围手术期死亡率1.22%[95% CI(0.00,0.03)]。随访期间6例死亡[0.60%,95% CI(0.00,0.03)],其中5例死因为非主动脉相关性;8例再次接受手术干预[0.89%,95% CI(0.00,0.03)]。结论 腔内治疗RA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观察淫羊藿苷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以及对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1组、TGF-β1+淫羊藿苷(10、20、40 μmol/L)组。采用CCK-8法检测10、20、40 μmol/L的淫羊藿苷干预10 μg/L 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影响; 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检测上皮间质转化分管关键因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mRNA的表达量;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α-SMA、E-cadherin、Smad2/3和p-Smad2/3蛋白表达量; 划痕实验和侵袭迁移小室法(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HK-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TGF-β1组的HK-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高(P<0.05), α-SMA、vimentin蛋白和mRNA以及p-Smad2/3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 而E-cadherin、Smad2/3蛋白和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TGF-β1组比较, TGF-β1+淫羊藿苷(10、20、40 μmol/L)组的HK-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 α-SMA、vimentin蛋白和mRNA以及p-Smad2/3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 而E-cadherin、Smad2/3蛋白和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淫羊藿苷对TGF-β1诱导HK-2细胞抑制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化无剂量依赖性。[结论] 淫羊藿苷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化, 可能与抑制Smad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纳入T2DM患者170例,其中绝经前女性T2DM患者(A1组)21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A2组)79例,小于50岁男性T2DM患者(B1组)22例,50岁及以上男性T2DM患者(B2组)48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所有患者腰椎(L2、L3、L4和L2~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FN)、大转子(TM)和Wards三角区(WA)]的骨密度。以各部位骨密度为因变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等可能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糖控制水平是否对T2DM患者骨密度有影响。结果:A1组未发现Hb A1c水平对骨密度有影响。A2组中Hb A1c水平对L2、L3、L4和L2~4的骨密度有影响(β=-0.579、-0.556、-0.614和-0.476,P均<0.05)。B1组中Hb A1c水平对L4、L2~4和WA的骨密度有影响(β=-0.443、-0.284和-0.227,P均<0.05)。B2组中Hb A1c水平对L4、L2~4和TM的骨密度有影响(β=-0.745、-0.297和-0.147,P均<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男性及绝经后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孤立性ACTH缺乏症(isolated ACTH deficiency,IAD)是一种罕见疾病,由日本的Steinberg于1954年首次报道发现,确切发病率不详。自1969年至1994年7月,日本报道了约300例,根据日本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IAD每年的发病率是0.09/10万人,每年的患病率1.91每10万人[1]。我国报道较少,仅有30多例[2],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