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4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佳  崔珍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893-1897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toxicity,RILT)是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副反应,包括早期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晚期的放射性肺纤维化。由于肺对放射线较为敏感,当其接受一定的放疗剂量时就可能发生放射性损伤。目前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预测指标和治疗措施,不仅限制了肿瘤的放疗剂量,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活质量,成为提高胸部肿瘤放疗疗效的瓶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放射性肺损伤不仅与肺的受照剂量和体积密切相关,也与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信号传导有关,如炎症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失衡、氧化损伤等均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此外,患者的体能状况也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因此,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应用来对症处理肺的放射性炎症,总体效果欠佳,更缺少对放射性肺纤维化确切有效的防治办法,因此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及临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人们对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在临床防治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如应用细胞因子抑制剂、基因治疗、中西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本文就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防治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男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1%,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占同期乳腺癌总发病率的0.3%~1%。现报道1例男性隐匿性乳腺癌,以增加对男性隐匿性乳腺癌的认识,避免因误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对老年鼻咽癌患者血浆EB病毒DNA水平影响及对老年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0例Ⅲ期和Ⅳ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放射治疗,实验组辅助给予5-FU治疗,荧光定量PCR反应监测患者治疗前后EB病毒DNA的变化,临床检查和MRI判断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P=0.011)。对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效率高(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BV DN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5-FU能明显降低老年鼻咽癌患者血浆EBV DNA水平,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如实行首问负责制、床边工作制,加强心理健康护理和皮肤护理等。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肤反应、分泌性中耳炎和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程度也均减轻(P0.05~P0.01)。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降低鼻咽癌患者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利于放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自2010年8月-2011年7月共收治83例骨转移患者,对83例患者122处骨转移病灶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常规分割组(52例73处):给予2 Gy/次,5 d/周,总量40 Gy/4周;大分割组(31例49处):给予3 Gy/次,5d/周,总量30 Gy/2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90.2%,常规剂量与大剂量分割组有效率分别为91.8%、87.8%,两种不同的剂量分割方式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止痛效果既快又好,两种不同剂量分割方法的止痛疗效和副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PET/CT不同阈值勾画方法及MRI/CT融合图像勾画方法示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差异,探讨PET/CT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GTV)最佳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组。在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获得GTVMRI/CT,在PET/CT融合图像上以SUV值为2.5自动勾画得到GTVPET2.5,以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40%,以5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50%。线性回归分析各体积之间相关性。结果 GTVMRI/CT,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3.50±15.44) cm3,(30.72±17.72) cm3,(23.41±15.08) cm3,(19.12±13.26) cm3。GTVPET2.5大于GTVPET40%和GTVMRI/CTP<0.05),GTVPET40%大于GTVPET50%P<0.05),GTVPET50%小于GTVMRI/CTP<0.05),GTVPET40%与GTVMR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VMRI/CT与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密切相关(r=0.978、0.991、0.990,P<0.05)。结论 采用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肿瘤靶区是临床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放疗前后血清TNF-α、TGF-β1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急性放射性肺病的关系。方法收集食管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采用ELISA法检测放疗前后血清TNF-α、TGF-β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并评价它们与急性放射性肺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1)放疗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升高,但高损伤组(放射性肺病≥2级)与低损伤组(放射性肺病<2级)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高损伤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低损伤组[(13.06±5.24)ng/ml vs.(9.14±4.93)ng/ml,P=0.009;(10.88±4.95)ng/ml vs.(7.02±3.42)ng/ml,P=0.008]。(3)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3个月高损伤组总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低损伤组[(56.12±9.88)%vs.(66.88±14.27)%,P=0.007;(59.88±10.02)%vs.(66.98±10.21)%,P=0.019],但CD4+和CD8+T细胞水平均未显现出统计学差异。(4)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高损伤组CD4+CD25+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低损伤组[(17.81±3.87)%vs.(14.51±5.19)%,P=0.022;(16.39±3.78)%vs.(13.05±3.61)%,P=0.003]。(5)CD4+CD25+T细胞水平与TGF-β1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放疗后TGF-β1升高、总T细胞降低及CD4+CD25+T细胞水平升高者,发生放射性肺损伤较明显,且TGF-β1与CD4+CD25+T细胞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使用调强放疗(IMRT)和常规放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颈椎受侵无远处转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53例,其中调强放疗24例,肿瘤靶区剂量72~74 Gy/33次。常规放疗29例,靶区剂量68~74 Gy /34~37次。全部患者接受顺铂+氟尿嘧啶方案的同步化疗及放疗后4~6周期的辅助化疗。结果 调强组和常规组3年总生存率为87.7%和65.5%,5年总生存率为45.5%和9.1%(χ2=6.89,P<0.05);两组间的局部无进展3 年生存率分别为87.4%和69.9%,5年生存率为49.4%和9.4%(χ2=13.26,P<0.05)。但两组间的无远处转移3年生存率为94.4%和40.8%,5年生存率为 79.8%和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分期(χ2=8.53,P<0.05)和调强放疗(χ2=8.02,P<0.05)为患者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调强组放疗后口干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Z=-2.67,P<0.05),两组患者急性口咽黏膜炎和骨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放疗相比,颈椎受侵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但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同时,调强放疗可以降低口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4例普通型向重型演变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演变组),分析临床特征、血液检验、炎性指标、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并与同期41例普通型病人(普通型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COVID-19病人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可能危险因素。 结果 临床特征,演变组在合并基础疾病和呼吸频率上与普通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年龄和临床症状上2组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检验结果分析,演变组淋巴细胞计数和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普通型组(P<0.05),演变组血糖和尿素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5)。但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演变组炎性指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P<0.05)。COCID-19普通型病人影像学表现为双肺磨玻璃阴影、斑片状影及实变影,双肺弥漫性磨玻璃阴影伴支气管充气征,两肺大面积实变影伴肺间质改变更易向重型演变,临床应重视。两种抗病毒药物联合和三种药物联合,在演变组和普通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VID-19普通型向重型演变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合并基础疾病、呼吸频率、淋巴细胞计数、血糖、白蛋白、尿素水平、炎症因子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