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7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 ADL-B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43%)与对照组(94.29%)不具有可比性(P>0.05);在ADL-BI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ADL-BI评分(66.75±5.18)要比对照组高,P<0.05;在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上,观察组(8.57%)明显比对照组低(34.29%),P<0.05。结论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金清东 《中外医疗》2016,(36):53-55
目的 研究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及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前循环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68例,术前均急诊行DSA或CTA检查明确诊断,后交通动脉瘤36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其它部位动脉瘤9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2小时内采用显微手术的方法 进行治疗,术中显微解剖分离动脉瘤载瘤动脉及瘤颈后夹闭,清除血肿及冲洗释放血性脑脊液,局部应用罂粟碱棉片贴敷,术后使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等药物对脑血管痉挛进行预防.记录患者的动脉瘤成功夹闭率,病人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动脉瘤颈成功夹闭率为88.24%(60/68),未能夹闭瘤颈8例:分别予动脉瘤孤立2例;载瘤动脉夹闭1例,动脉瘤包裹加固4例,血管塑形重建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7例、1分20例、2分17例、3分10例、4分2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并发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1例,并发脑积水3例;随访6个月~2.1年,平均(11.3±5.6)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死亡1例.结论 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脑动脉瘤,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术中尽量彻底清除血凝块,释放血性脑脊液,局部应用罂粟碱,术后使用法舒地尔、尼莫地平等药物,能够有效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症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脑室镜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2008-01~2010-06收治的121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照组58例行传统颅骨钻孔置管冲洗引流术,研究组63例采用颅骨钻孔脑室镜辅助下冲洗引流术,随访6-48个月,平均(26.0±18.0)个月。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121例中全部经头颅CT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量60-120 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2.48±3.30)min,平均住院(8.84±1.7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6.05±5.41)min,平均住院(14.74±2.37)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钻孔脑室镜辅助下冲洗引流术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复发率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脑积水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达1%-1.5%,且随人口数量的增长而递增。作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脑积水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下血肿(SHPCF)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19例外伤性SHP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次头颅CT示SHPCF 13例,复查示SHPCF 4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病例,术中探查及术后复查发现SHPCF 2例。7例行保守治疗,1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死亡2例。生存的17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预后按GOS分级:植物生存1例,重残2例,中残5例,良好9例。结论外伤性SHPCF病情危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回顾2011年全院护理单元非惩罚性自愿呈报的26例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直接责任人的职称、工作年限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评估和沟通能力不足;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发生有关;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在夜班。结论改善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根本途径。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溶血性贫血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6-30个月,死亡1例,重残3例,中残6例,恢复良好4例.GCS3-5分组Hb水平低于GCS6-8分组,IBIL水平高于GCS6-8分组(P<0.01).输注洗涤红细胞后,外周血象得到纠正.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可合并溶血性贫血,颅脑损伤越重,溶血性贫血越严重,纠正溶血性贫血的疗程也越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莆田市第一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初始手术为单侧开颅的TBI患者203例,根据是否为非计划性再次开颅清除对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单次开颅手术组(182例)和再次开颅手术组(2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对侧再次开颅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单次开颅手术组比较,再次开颅手术组患者术前有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原始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初始手术中行去骨瓣减压术者所占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颅脑损伤CT征象(OR=13.043,95%CI:1.699~100.156,P=0.014)是导致再次开颅行对侧血肿清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BI患者单侧开颅术后,对侧常因迟发性或扩大的颅内血肿而被迫再次开颅手术,对侧存在颅脑损伤CT征象是导致对侧再次开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的患者152例,应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的患者1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CT复查、颅内压监测和预后情况. 结果改良手术组术后中线基本恢复者的比例(82.2%)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41.4%).术后颅内压(30~35 mm Hg)较常规手术组(40~60 mm Hg)明显下降,疗效(预后良好69例,预后不良56例,死亡27例)较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42例,死亡34例)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减少脑组织嵌顿,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