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 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C1侧块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模拟Magerl技术内固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C1侧块骨折类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C1侧块骨折模型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螺钉的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Magerl技术内固定.结果 对骨折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根据三维模型测量数据,完成虚拟螺钉内固定,并成功指导临床手术21例.结论 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个人电脑上设计出C1侧块骨折数字化螺钉固定,对临床手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牵引治疗前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探讨DTI在椎间盘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规范腰椎多功能牵引床牵引治疗3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椎间盘DTI评价参数ADC、FA值的变化,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ADC值、JO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FA值、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DTI是腰椎间盘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的一个良好评价指标,牵引治疗能影响腰椎间盘的DTI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筛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CT扫描和/或MRI检查确诊。常规内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用神经根拉钩将神经根拉向内侧以充分显露突出的腰椎间盘,椎间盘摘除和神经根松解后将黄韧带瓣恢复到原来解剖部位。结果 70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40.3±26)min(120~180)min,切口均呈Ⅰ/甲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6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38例,良27例,可5例,差0例,优良率92.7%(65/70)。结论保留黄韧带的显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完全可以实现,而且能降低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可调微创拉钩手术系统(3D-Viewer)辅助进行直视下腰椎骨折后路微创手术对椎旁肌的影响和初期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74例,分为两组:借助3D-Viewer辅助直视下微创手术38例,传统骶棘肌剥离普通椎板拉钩辅助手术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个月、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VAS),术后12个月分别对3D-Viewer组和传统组各23例患者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MRI图像上脂肪组织的沉积信号进行评估。结果 3D-Viewer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个月、6个月3D-Viewer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脂肪组织的沉积评估提示3D-Viewer组多裂肌损伤程度明显低于传统组。结论 3D-Viewer技术操作使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微创化,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手术方法、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采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行下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腰椎磁共振所示的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沉积情况。结果随访6~18月,平均12.2月,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42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7%。术前、术后多裂肌面积无明显萎缩,脂肪沉积少。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操作学习曲线短,可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椎旁肌间隙入路配合微型拉钩等简单手术器械相对于微创扩张管道更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腰椎滑脱症患者4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CT扫描和/或MRI检查确诊.均在Quadran系统辅助下手术.结果:40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0~170min,平均(157.3±18.8)min.切口均呈Ⅰ/甲愈合.4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4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17例,可2例,优良率95%(38/40).结论:Quadrant技术操作可行,是临床上可供选择的一种微创新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