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7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9篇
内科学   49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495篇
预防医学   6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60篇
  5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正流传度:20000000+秋葵,又名六角豆(Bhindi),有植物伟哥之称,是糖尿病的克星。上个月,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我获悉一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由于我是个糖尿病患者,我尝试后感觉它非常有效,我的血糖现在已得到了控制。实际上我已经减少了我的药量。拿两条六角豆并切除头尾两端部分,再沿长身中间切一小刀,然后将这两条六角豆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盖好并在室温下放置过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本地区干部保健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与骨量减少的关系。方法选取中老年保健男性55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对照组25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左前臂中段、左股骨颈、腰椎(L1~4)总T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高血压组的下肢及腰椎骨量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后,颈动脉IMT与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腰椎总T值呈负相关(P0.05);按照骨量减少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分为两组,骨量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IMT值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结论保健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各部位骨量均有减低趋势,动脉硬化程度与骨量减少呈负相关,对于此类人群及早预防骨质疏松可能对延缓动脉硬化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甲状腺外科初治患者。计算NLR预测甲状腺癌预后的最佳截点,并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直径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采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采用Cox风险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NLR预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为2. 137,低NLR组与高NLR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分期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的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低NLR组和高N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 9%和52.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 2. 137和临床分期为Ⅳ期为影响甲状腺癌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高预示甲状腺癌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模型探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DPN大鼠坐骨神经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激活核因子-κB(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nuclear factor kappa-B,PARP/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84只,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均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PN模型。建模成功后,抽取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甲钴胺组,利拉鲁肽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胰岛素组给予胰岛素治疗,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治疗,给药组给予不同剂量利拉鲁肽治疗,共治疗8周。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糖,测定神经反应速度,ELISA检测炎症因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ARP-1、NF-κB蛋白表达,EMSA检测NF-κB转录活性。选择RSC96细胞建立高糖环境下细胞损伤模型,应用基因芯片预测PARP-靶基因,并通过转染PARP-1进行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治疗后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血糖显著降低,神经反应速度提高(P<0.05);大鼠实验和细胞实验显示利拉鲁肽给药后细胞炎症因子含量及PARP和NF-κB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利拉鲁肽抑制了NF-κB的转录活性;PARP-1转染组炎症因子和PARP-1、NF-κ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中剂量组(P<0.05),PARP-1/NF-κB是GLP-1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大鼠抗炎症作用的重要靶点。结论: 利拉鲁肽可以降低DPN大鼠坐骨神经PARP-1和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起到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