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正>宋康是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宋教授对内科杂病的治疗有独到的造诣,尤其在不寐证的治疗上,疗效十分显著。笔者有幸跟随宋康教授学习,现将宋教授治疗不寐的验案选介如下,供同道参考。1痰郁火盛该型患者舌红苔黄腻或白腻为其辨证要点,体型中等或肥胖,少数可见消瘦,可伴有心下痞满,心烦胸闷,口干不喜饮,头身重,胃纳差,人易困倦,便  相似文献   
2.
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的发生与脑-肠轴失调相关.脐针具有缓解痉挛,治疗腹泻的作用.我们假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存在脑肠肽分泌紊乱,脐针通过调控脑肠肽分泌改善IBS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脐针治疗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脑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符合罗马Ⅳ制定的IBS-D的诊断标准,单盲随机分为2组:脐针组30例,予脐针;益生菌组30例,予地衣芽孢杆菌胶囊治疗,疗程均4周.同时征集30名健康志愿者作基线检测对照.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 SF-36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P物质(substance P, SP),一氧化氮(nitricoxide, NO),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含量的变化.试验过程中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0),HAMD及HAM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后脐针组及益生菌组患者血清5-HT, CGRP, SP, NO, VIP含量显著下降(P0.0001).结论脐针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5-HT,CGRP,SP,NO, VIP水平,调节脑肠肽分泌相关.其治疗效果与益生菌制剂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合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骨代谢特征。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中医院就诊的PMOP合并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拍摄患者站立位膝关节X线片,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影像分级标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5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患者L1~L4的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Ⅰprecollagen,PⅠNP)、N端中段骨钙素(N-terminal in the middle osteocalcin,N-MID-O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水平。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24例,0级组26例、Ⅰ级组15例、Ⅱ级组39例、Ⅲ级组26例、Ⅳ级组18例。5组患者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00±0.045)g·cm~(-2),(0.788±0.048)g·cm~(-2),(0.813±0.042)g·cm~(-2),(0.827±0.051)g·cm~(-2),(0.849±0.049)g·cm~(-2),F=4.724,P=0.001];0级组的骨密度与Ⅰ级组、Ⅱ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36,P=0.291);0级组的骨密度小于Ⅲ级组、Ⅳ级组(P=0.040,P=0.001);Ⅰ级组与Ⅱ级组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Ⅰ级组的骨密度小于Ⅲ级组、Ⅳ级组(P=0.012,P=0.000);Ⅱ级组与Ⅲ级组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Ⅱ级组的骨密度小于Ⅳ级组(P=0.007);Ⅲ级组与Ⅳ级组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5组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N-MID-OT含量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72±9.66)ng·m L~(-1),(17.46±13.18)ng·m L~(-1),(17.92±13.22)ng·m L~(-1),(15.93±6.51)ng·m L~(-1),(16.23±5.54)ng·m L~(-1),F=0.180,P=0.948;(24.39±4.73)ng·m L~(-1),(25.92±5.45)ng·m L~(-1),(23.55±4.35)ng·m L~(-1),(22.44±4.71)ng·m L~(-1),(21.29±5.48)ng·m L~(-1),F=2.424,P=0.052]。5组患者血清PTH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59±7.74)pg·m L~(-1),(42.37±8.08)pg·m L~(-1),(44.37±9.44)pg·m L~(-1),(45.86±8.88)pg·m L~(-1),(48.18±8.69)pg·m L~(-1),F=2.457,P=0.049];0级组的血清PTH含量与Ⅰ级组、Ⅱ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29,P=0.089);0级组的血清PTH含量低于Ⅲ级组、Ⅳ级组(P=0.031,P=0.005);Ⅰ级组的血清PTH含量与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52,P=0.220,P=0.059);Ⅱ级组的血清PTH含量与Ⅲ级组、Ⅳ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2,P=0.128);Ⅲ级组与Ⅳ级组的血清PT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8)。5组患者血清PIN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33±7.01)ng·m L~(-1),(45.55±6.55)ng·m L~(-1),(43.60±8.34)ng·m L~(-1),(39.25±6.31)ng·m L~(-1),(36.06±7.19)ng·m L~(-1),F=5.912,P=0.000];0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与Ⅰ级组、Ⅱ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6,P=0.695);0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高于Ⅲ级组、Ⅳ级组(P=0.014,P=0.000);Ⅰ级组与Ⅱ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Ⅰ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高于Ⅲ级组、Ⅳ级组(P=0.009,P=0.000);Ⅱ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高于Ⅲ级组和Ⅳ级组(P=0.020,P=0.000);Ⅲ级组与Ⅳ级组的血清PI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5组患者血清β-CTX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4.93±189.91)pg·m L~(-1),(1 010.00±241.77)pg·m L~(-1),(810.64±104.43)pg·m L~(-1),(761.18±119.94)pg·m L~(-1),(728.25±193.47)pg·m L~(-1),F=8.178,P=0.000];0级组与Ⅱ级组的血清β-CTX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0级组的血清β-CTX含量高于Ⅲ级组、Ⅳ级组(P=0.013,P=0.004);Ⅰ级组的血清β-CTX含量高于0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P=0.011,P=0.000,P=0.000,P=0.000);Ⅱ级组的血清β-CTX含量与Ⅲ级组、Ⅳ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1,P=0.077);Ⅲ级组与Ⅳ级组的血清β-CTX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结论:PMOP合并KOA患者,在KOA初期骨代谢呈以骨吸收为主的高转换状态,后期骨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癌性恶病质动物模型实验探索益气养阴中药改善恶病质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肠腺癌26(colon26)小鼠癌症恶病质模型,观察益气养阴中药对恶病质小鼠的体重、摄食量、饮水量、生存时间、提高生命延长率、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及瘦素水平的影响。结果:给药前后小鼠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治疗中剂量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指标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而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瘤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中剂量组具有比其他各治疗组更高的生命延长率。结论:益气养阴中药能控制荷瘤小鼠体重,调节癌性恶病质小鼠血清瘦素及血脂水平,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60例。中医组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型后给予桑菊饮加减或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西医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组为(1.40±0.85)分,西医组为(2.90±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组和西医组发热平均时间分别为(3.67±1.13)d与(3.83±1.8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3、CD4与CD8细胞的绝对数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组和西医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甲型H1N1流感与西药比较在退热方面疗效相似,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对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与西医组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将冬病夏治贴膏于夏天头伏期间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穴,贴敷2~6h,10天后(即二伏)和20天后(即三伏)各重复贴敷1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1年后观察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并分析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80%;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哮喘症状、缓解期时间、发作次数均明显好转(P<0.05或P<0.01),发作持续时间未见明显改善(P>0.05).将患者根据贴敷时间分为4h以下组43例、4h组47例、4h以上组40例,各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其贴敷时间长短对疗效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观察舒心胶囊对缺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建立缺氧模型 ,以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流式细胞术 (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 )双染色鉴定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检测Fas、bcl 2及p5 3蛋白表达。缺氧培养 12h后 ,电镜显示细胞呈典型凋亡形态 ,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比例 (13.0 3%± 0 .96 % )显著高于正常组 (4 .4 7%± 0 .6 4 % ) (P <0 .0 1) ,而加入 5g/L舒心胶囊原液缺氧培养 12h后 ,凋亡细胞显著减少 (5 .0 3%± 0 .5 4 % ) (P <0 .0 1)。Fas蛋白表达在缺氧损伤过程中未见改变 ,舒心胶囊可使bcl 2蛋白表达升高 ,p5 3蛋白表达降低。舒心胶囊能够抑制缺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可能与其升高bcl 2表达、降低p5 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妊娠药物流产者子宫动脉血流的检测价值,为早期预测流产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4例妊娠流产者,其中完全流产20例,不完全流产32例,流产失败12例.应用二维超声观察流产后子宫内妊娠囊的形态结构,用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不完全流产、流产失败者比较,完全流产者子宫动脉舒张末期流速(PDV)显著降低,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测流产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可能成为药物流产是否能完全流产的一项筛选指标;同时也提示子宫血供越好,流产不全乃至流产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存在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所致的细胞无限增殖和凋亡抑制,因此联合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因子对揭示胃黏膜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环氧合酶(COX).2和三叶因子(TFF)1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9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6例异型增生和16例胃腺癌纳入研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病变组织中EGFR、COX-2和TFF1的表达,并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在非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织(P〈0.01);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COX-2的表达逐渐增高,而TFF1的表达逐渐减低。EGFR与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TFF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COX-2与TFF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因子EGFR、COX-2和TFF1表达异常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