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s syndrome,KTS)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过去认为罕见,但近年来该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我们在1999年2月2003年6月共诊治KTS儿童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长期以来缺乏完善的诊断技术及有效的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3年7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2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诊治中的意义。方法:195例IVCS伴CVI患者采用介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联合浅静脉手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成功率、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95例中浅静脉曲张治愈率95.7%,下肢肿胀缓解率78.7%,疼痛缓解率80.6%,溃疡愈合率77.8%。其中仅支架置入20例,下肢肿胀缓解率78.9%,疼痛缓解率88.9%,溃疡愈合率77.8%。结论:纠正IVCS或联合浅静脉手术能明显改善CVI病人的症状,IVCS可能是部分CVI的病变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机械吸栓(PMT)与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3月因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PMT治疗(PMT组),30例行CDT治疗(CDT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指标、术后需进一步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的患者例数、一期血管开通率以及12个月一期血管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MT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CDT组[(5.8±0.8)d vs.(8.9±0.6)d,P0.05],但平均住院费用高于CDT组[(7.0±1.1)万元vs.(4.8±0.8)万元,P0.05]。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出血、术后截肢、穿刺处血肿、穿刺处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PM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DT组(5.4%vs. 26.7%,P0.05)。结论:PMT与CDT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方面同样是安全、有效的。PMT相对于CDT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减少,但住院费用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例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病人均为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发生股动静脉瘘,瘘口位于股总动脉3例、股浅动脉2例、股深动脉1例,均以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瘘口直径2~4mm,均行瘘口修补术。结论 彩超是医源性股动静脉瘘的诊断首选方法,积极的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国内比较经济有效、可操作性强、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肢局部用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植入腔静脉滤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Ⅰ41例、对照组Ⅱ40例;实验组:将溶栓药物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并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每天3次;对照组Ⅰ:溶栓药使用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不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对照组Ⅱ:不作患肢局部用药,只作一般性的上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及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获治愈或好转,治愈率为71.11%,好转率为28.89%;对照组Ⅰ治愈率为61.98%,好转率为36.59%,无效为2.44%;对照组Ⅱ治愈率为42.50%,好转率为47.50%,无效为7.50%。实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Ⅰ患者患肢沉胀紧迫感消失、皮色转红润、皮温消退等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患肢肿胀、肢痛缓解的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肢局部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腔静脉滤器的放置及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腔静脉滤器在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5月对下肢静脉血栓病人共放置腔静脉滤器 6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出院 ,1例手术取栓切口出现淋巴瘘 ,1例穿刺部位出现小片瘀斑。术后随防 1~ 14月 ,患肢血流明显改善 ,肿胀基本消褪 4例 ,轻度肿胀 2例。没有发生新的肺梗塞。 1例滤器向腔静脉轴向轻度倾斜 (<5°)。结论 :腔静脉滤器的放置过程比较安全 ,预防肺梗塞作用确切 ,但存在一些并发症 ,使用时应注意放置滤器的适应征及禁忌征。  相似文献   
8.
褚海伟  金莎莎  王青  王翔  李飞  赵文军 《浙江医学》2021,43(9):982-985,992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因IVCS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326例。其中145例患者术后采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抗凝组),181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组患者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抗凝组患者术后口服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以及术后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LT、AST、RBC、红细胞压积、Hb、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18%比5.52%、2.75%比2.76%,均P>0.05)。但抗凝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分别为25.5%(37/145)、39.3%(57/145)、45.5%(65/145),术后INR达标率较低,出血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大,不容忽视。结论IVCS患者支架植入术后采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血栓可以达到与抗凝治疗相当的效果,且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27例行髂股静脉病变段扩张术,25例内置支架。结果:术中术后无继发下肢肿胀及血栓形成,21例获得1~38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病情均明显改善。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赵文军  王青  王翔 《浙江医学》2020,42(18):2016-2020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主要危险在于腹主动脉瘤的破裂,患者病死率高。一部分患者来不及进入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而死亡,一部分即使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病死率仍在50%以上。腹主动脉瘤的性别差异已经在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确立,女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发病率比男性低4~6倍,但女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的病死率是男性的4倍,其围术期和远期病死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较长。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就腹主动脉瘤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