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Mogensen的糖尿病肾病分期,将糖尿病肾病(DN)分为五期,即Ⅰ期:肾小球高滤过期(糖尿病肾病前期);Ⅱ期为“寂静”期(运动后微量白蛋白尿期);Ⅲ期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早期糖尿病肾病);Ⅳ期为临床蛋白尿期(临床肾病);Ⅴ期为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1].患者在不同临床分型时,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心理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疼痛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2].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护理的相关技巧,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为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遵医嘱行为、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遵医嘱行为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FBG、P2hBG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观察组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使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更科学、规范和有针对性,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和遵医嘱行为,改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糖尿病肾病 (DKD)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江阴市人民医院DKD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该院T2DM不合并DKD患者60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健康者6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计算并比较每位患者的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检测血清中SF及SAA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SF、SAA水平与eGFR或UAC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SF、SAA水平与DKD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对照组血清SF及SA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血清SF、SAA分别与UACR呈正相关(rs?=0.495和0.506,均P?=0.000),与eGFR呈负相关(rs?= -0.421和-0.434,P?=0.002和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F、SAA水平高是DKD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eGFR检测DK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5(95% CI:0.465,0.88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8%(95% CI:69.2,74.5)和80.2%(95% CI:78.6,81.3);UACR检测DKD的AUC为0.814(95% CI:0.650,0.97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6%(95% CI:71.3,76.8)和82.4%(95% CI:80.4,84.7);SF+SAA联合检测DKD的AUC为0.950(95% CI:0.875,1.000),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1% (95% CI:79.5,84.9)和90.1%(95% CI:88.5,92.2)。SF+SAA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eGFR和UACR检测。结论 SF和SA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eGFR,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糖血症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50例发生低糖血症的老年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糖血症原因主要为口服降糖及保健药物、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时间错误、未及时进餐、纳差、感染、腹泻等。50例病人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发生低糖血症频率明显减少,急诊低糖血症症状得到纠正,无并发症发生,全部好转出院。结论医务人员应了解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糖血症的原因及特点,针对病人个体化情况做好心理、饮食、用药、运动、血糖监测等各方面治疗与护理,让病人及家属掌握血糖监测、低糖血症预防、自救方法,以减少低糖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疗程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治疗对口服降糖药(OHA)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48例OHA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按CSII疗程分成三组,7天组10例、14天组18例、28天组20例。结果14天组和28天组在疗程结束时,血糖达标的胰岛素基础用量和餐前日追加量均较治疗第一天减少;28天组平均胰岛素日用总量显著低于7天组;14和28天组第一时相胰岛素和C肽分泌显著改善;三组HbA1c均下降,以28天组最明显。P均〈0.05。1年后28天组60%单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有效控制血糖。结论CSII治疗4周更有利于OHA失效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1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胰岛素泵(CSII)结合治疗模式(双C组,16例),组2采用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II组,17例),组3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MSII组,17例),后两组采用指端毛细血糖监测法,治疗7d后比较三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率及血糖漂移情况.结果 治疗7天后双C组和CSII组患者的全日血糖、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明显优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亦较MSII组明显减少(p<0.05).其中双C组MBG、MAGE、低血糖次数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结论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动态系统监测系统能监测血糖连续的变化曲线,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更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血糖的控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感觉及神经传导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0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到医院进行检查的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定量感觉测定及神经传导检测,对比两组人员定量感觉及神经传导检测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中指指腹、足背外侧的温觉、热痛觉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冷觉、冷痛觉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MCV、SCV、CMAP、SNA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DM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 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定量感觉及神经传导与正常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可根据患者定量感觉及神经传导检测结果 辅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正常高值血压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92例T2DM患者根据偶测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收缩压(106.65±12.60mmHg)和舒张压(73.85±6.97 mmHg)均高于正常血压组(133.68±10.65 mmHg、86.03±8.55 mmHg),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该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83.3%)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对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应重视这部分人群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安步乐克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将116例DPN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别给予安步乐克联合弥可保和单用弥可保治疗,共3周,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51.8%,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步乐克与弥可保合用可明显提高DPN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