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7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22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运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D10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其表达强度及分布比例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36/7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蛋白表达比例与各临床病理指标均无明显相关(P >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D10蛋白表达强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 > 0.05),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中晚期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早期肿瘤(P=0.033),周围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淋巴结阴性病例(P=0.023),存在脉管受侵犯的结直肠癌CD10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脉管受侵病例(P=0.004)。结论:CD1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有促进结直肠癌发展和浸润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香琴  王苗  袁亚芬  杨洁青  郑晓真 《新中医》2020,52(13):113-118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癌因性疲乏(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R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治疗2周和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肾上腺素(AD)水平。结果:治疗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67%,高于对照组63.33%(P0.05)。治疗4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1.67%(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高于治疗2周(P0.05)。治疗2周和4周后,2组行为、情感、感觉、认知及情绪评分逐渐降低(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后,2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及社会功能评分逐渐升高(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及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后,2组血清IL-6、TNF-α、IL-1及IFN-γ水平逐渐降低(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IL-6、TNF-α、IL-1及IFN-γ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4周后,2组ACTH和AD逐渐降低,C水平逐渐升高(P0.05),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CTH和AD水平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而C水平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为28.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P=0.685)。结论:中医穴位贴敷对CRF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细胞因子和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钙黏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全子宫切除术宫颈标本存档蜡块150例,分为宫颈鳞癌组7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0例和正常宫颈组织组24例,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N-cad、N-cadherin、HIF-1α、p53、p63表达情况,并分析宫颈鳞癌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N-cad表达的差异。结果宫颈鳞癌组患者的N-cad、N-cadherin、HIF-1α、p53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正常宫颈组织组,p63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正常宫颈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患者的N-cad、N-cadherin、HIF-1α、p53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组,p63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临床分期Ⅱ期患者的N-cad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患者,组织学分级G2-G3级患者的N-cad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G1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cad表达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钙黏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升高,能够将一种新的潜在靶分子提供给宫颈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5.
贝伐珠单抗( Bevacizumab)作为第一个在全球获准上市的抗血管生成的单抗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外众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现将我科1例结肠癌患者在使用贝伐珠单抗的过程中发生的动、静脉栓塞事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鑫  徐洁  潘月龙 《浙江医学》2019,41(22):2394-2397,2401
目的研究脂联素对糖尿病小鼠结直肠癌的作用及其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注射MCA38细胞构建结直肠癌皮下成瘤、肝转移模型。将32只糖尿病小鼠分为皮下成瘤治疗(SA)组、皮下成瘤对照(SC)组、肝转移治疗(LA)组和肝转移对照(LC)组,每组8只。SA组、LA组注射小鼠重组脂联素,SC组、LC组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定期测量瘤体积、血糖浓度;处死前采集血液及肿瘤组织标本;计数转移性结节数,并在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糖尿病相关指标脂联素(ADPN)、瘦素(Lept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Insulin)和炎症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1β浓度;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肿瘤组织中相关通路蛋白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2(IGF-2R)、Ras、c-Myc、β-caten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抗体γ(PPARγ)及p21活化激酶(PAK-1)表达水平。结果SA组肿瘤体积较SC组小(P<0.05),LA组肝转移性结节数较LC组少(P<0.01),SA组、LA组血糖浓度、Leptin、IGF-1、Insulin、TNF-α、IL-6、IL-1β浓度均较SC组、LC组为低(均P<0.01),ADPN浓度较SC组、LC组为高(P<0.01),相关通路蛋白IGF-2R、Ras、c-Myc、β-catenin、PPARγ及PAK-1表达水平均较SC组、LC组下调(均P<0.05)。肿瘤病理切片显示注射脂联素后肿瘤细胞减少。结论脂联素能够抑制糖尿病小鼠结直肠癌的增殖和转移,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相关标志物的表达,其作用与下调肿瘤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丁玲玉  吴昂  杨京京  张艳  杨秋霞  孟铁豹  钱新宇 《浙江医学》2022,44(16):1720-1724,173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预测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18例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例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24例,在基线和培美曲塞/顺铂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后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肿瘤长径以及血流速度、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及表面通透性等参数,并对基线和2个周期治疗后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基线和2个周期治疗后的血流速度、表面通透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呈正相关(r=0.428,P<0.05),血流速度和平均通过时间呈负相关(r=-0.609,P<0.05)。部分缓解的患者比稳定或进展患者的基线血流速度的数值更高(P<0.05)。而基线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和表面通透性在疗效为部分缓解、稳定或进展的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5个月(95%CI:3.1~8.3),中位总生存期为13.5个月(95%CI:8.6~17.0)。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是白细胞下降(66.7%,其中3/4级为20.8%),最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50.0%,其中3级为12.5%)。结论CT灌注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贝伐珠单抗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是一个潜在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以缓释阿片类药物为背景的滴定方法的剂量调整时机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旨在评估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2 h滴定方案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 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24家医院收治的中重度阿片类药物未耐受癌痛患者114例[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4 分]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合并1次以上爆发痛且存在中重度以上疼痛(NRS≥4 分)患者87例,按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调整的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12 h滴定组,n=45)和对照组(24 h滴定组,n=42)。试验组起始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12 h后根据即释吗啡量调整剂量,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12 h内即释吗啡剂量。对照组起始剂量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 mg q12h,并根据疼痛情况给予即释吗啡补救镇痛,24 h后剂量调整为背景剂量+24 h内即释吗啡剂量/2。比较两组24 、48、72 h的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即释吗啡补救镇痛情况及使用量、生活质量评分,以及镇痛满意度。  结果  给药后24 、48 、72 h,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显示出较高的疼痛缓解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在24 、48 及72 h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数为轻中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满意度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中重度癌痛患者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背景的滴定方案中,12 h调整剂量能有效减少补救镇痛次数及剂量,维持较高的镇痛缓解率和镇痛满意度,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恶性胸腹腔积液是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的预后往往非常差。他们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为3~6个月[1]。目前,癌症导致的恶性胸腹腔积液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而且手术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2]。目前,对于恶性胸腹腔积液,全身性化疗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但是,即使是全身性化疗对于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的表达KIT(CD117)蛋白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存在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基因的突变[1].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的ATP的竞争性抑制剂,能竞争性地结合于KIT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了失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目前已成为治疗GIST的标准药物.然而一般在Imatinib平均治疗24个月后,将产生继发性耐药.关于Imatinib耐药(包括原发和继发)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Imatinib发生耐药的最大可能是由于KIT和PDGFRA基因的继发突变导致Imatinib耐药性克隆的出现.我们通过建立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的初步探讨,明确其耐药的可能机制,探讨GIST发生耐药后的分子改变事件,为GIST的靶向治疗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