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 OPN)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损害患者 Th17细胞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取40例健康者和50例 SLE 患者(其中,伴肾损害 SLE 患者25例、无肾损害的 SLE 患者25例的血清和肝素钠抗凝血,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 OPN 和白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 CD3+ CD8- IL-17A + T 细胞的阳性率,并分析各组间差异,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① SLE 肾损害患者组的 OPN、IL-17水平和 CD3+ CD8-IL-17A + T 细胞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肾损害的 SLE 患者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无肾损害的 SLE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 OPN、IL-17、CD3+ CD8- IL-17A + T细胞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血清中OPN 分泌与 IL-17水平、CD3+ CD8- IL-17A + T 细胞阳性率之间均成明显正相关性( P <0.01)。结论外周血中的OPN 对 SLE 肾损害患者的 Th17细胞异常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报告1例手部幼虫移行症。患者男,45岁,园丁,左手曲折线状红色皮损伴瘙痒20余天。专科情况:左手无名指、小指近端扭曲蜿蜒的线状红色皮损,一端为炎症后色素沉着,一端为散在丘疹。病理组织检查示:表皮棘层及真皮浅层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伴灶状坏死。诊断:手部幼虫移行症。治疗:予口服阿苯达唑及左旋咪唑,1周后皮疹消退,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臭氧自血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纳入118例PHN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普瑞巴林和甲钴胺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臭氧自血疗法,均治疗1个月。使用VAS评分、SF-MPQ评分及WHOQOL-BREF量表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和1个月时所有PHN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同时检测血浆β-内啡肽、P物质、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完成研究103例,其中对照组52例,治疗组51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VAS评分(t=2.38)、SF MPQ评分(t=2.72)和WHOQOL BREF评分(t=2.54)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t=2.61)明显提高,P物质水平(t=2.48)、IL-1β(t=2.32)和TNF-α(t=2.40)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臭氧自血疗法联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PHN。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5例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S)病例,归纳皮肤镜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检索国内外报道的具有详细皮肤镜资料的HS病例,分析HS的皮肤镜表现。结果:共分析24例患者,包括文献检索到的19例患者和本文报道的5例。24例患者中包括10例无色素型HS和14例色素型HS。无色素型HS的常见皮肤镜表现为多形性血管(100%),其中肾小球样血管100%,另外较有特征性的花蕊状血管、枫叶状血管及乳红色小球/结构的阳性率分别为20%、10%及40%。色素型HS的常见皮肤镜表现为纤细的黑点/小球(50%)。结论:无色素型HS与色素型HS都有比较特征性的皮肤镜表现。  相似文献   
6.
 报告成人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患者男,22岁,左颈部皮疹3年。皮肤科检查:左颈部皮肤见一约0.2 cm×0.2 cm大小的淡红色丘疹,边界清楚,中间可见破口,未见明显液体流出。皮肤镜检查:非偏振光下淡红色背景,可见湿润性破损口;偏振光下淡红色背景,镜下见中央破损口,外周红白色无结构区,绕以扩张的分支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层见一角囊肿及一腺腔,腺腔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见个别粘液细胞。腺腔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上方表皮呈息肉样突起,表皮鳞状上皮组织局部与复层柱状上皮组织相移行。诊断: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外科手术切除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7.
李楠  熊盛  黎志刚  黄新宇  董秀芹 《广东医学》2014,(16):2611-2614
目的:观察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探讨吗替麦考酚酯对重叠综合征的治疗前景。方法将107例重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应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53例)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连用3个月为一疗程,通过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肌酶及肝肾功能等多项实验室指标的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0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9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治疗重叠综合征疗效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35岁。因左手拇指黄色结节1年,于2017年6月15日至我院就诊。患者于3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左手拇指伸侧出现一针头大丘疹,未予重视,后皮损逐渐增大成结节,无瘙痒和疼痛等。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利用无创手段诊断该病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皮肤镜图像。结果:23例患者全部具备基底细胞癌的经典指征,皮肤镜下各主要指征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大的蓝灰色卵圆巢、分支状血管、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蓝黑色斑片、白色无结构区、蓝白幕,一半以上的病例均出现这些特征。大的蓝灰色卵圆巢、蓝白幕和短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在重度色素组基底细胞癌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色素组(P值均0.05)。结论:皮肤镜能明显提高基底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1(PD?L1)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分析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因子IL?2、IFN?γ的相关性。结果尖锐湿疣组CD4+、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分别为9.48%±3.31%和12.52%±3.17%)、PD?L1表达水平(4.40%±1.46%、7.07%±2.23%)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PD?1:7.12%±2.16%、9.95%±2.17%,t=2.81、3.16,均P<0.01;PD?L1:3.26%±1.13%、5.39%±1.69%,t=2.96、2.88,均P<0.01)。尖锐湿疣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727.43±138.59个/μl)低于对照组(804.25±92.83个/μl,t=2.17,P<0.05), 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CD4+/CD8+比值(1.23±0.35)低于对照组(1.46±0.34,t=2.24,P<0.05)。尖锐湿疣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12、2.16,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分别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IL?2、IFN?γ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与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高表达的PD?1可能通过与其配体PD?L1作用形成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导致尖锐湿疣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值下降,IL?2、IFN?γ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