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19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68篇
药学   97篇
  3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自体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增加脑梗死周围区域的血管数量[1]。但在脑梗死后,机体自身内皮干细胞是否参与梗死周围区域的新血管形成尚无报道。AC133(又称CD133)是新发现的造血干祖细胞糖蛋白抗原,在已分化的内皮细胞上不表达,在内皮前体细胞表达[2],AC133蛋白和基因是否在大脑缺血脑组织表达以及局部缺血后AC133是否参与血管内皮功能等问题尚无文献提及。本研究将初探大鼠局灶脑缺血后脑组织中AC133抗原和AC133mRNA的表达。1资料1.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雄性SD大鼠42只,体重250~350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假…  相似文献   
2.
国际头痛学会第十二届大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际头痛学会第十二届大会于2005年10月9~1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参会代表近1000人,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等参加。我国有近2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上交流了500多篇论文。论文内容包括头痛的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少年儿童与头痛、激素与头痛、头痛的影像学研究、急性头痛的治疗和头痛的预防与预后等广泛的领域。1少年儿童与头痛爱尔兰的Fernandez研究证明爱尔兰血统的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与FHM2基因相关联。匈牙利的Szilagyi研究了5-羟色胺载体基因与儿童偏头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在后颅凹肿瘤诊断及术中监护的意义。方法:对8例后颅凹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其中2例进行术中监护,对BAEP各波波形、潜伏期、波间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4例;ⅠⅢ、ⅢⅤ或ⅠⅤ波波间期延长5例;波形分化不良,重复性差6例;由于手术操作引起的颅内压变化、脑干出血、缺血、受压均可引起BAEP的变化。结论:BAEP对后颅凹病变的早期诊断、术中重要结构的保护及术后功能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医院改革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的重头戏。现在,这一改革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自医院分类管理政策实施以来,不仅政府所期望的公平有序竞争局面没有出现,反而政府医院的改革难以深化,民营医院的崛起阻力重重。医疗行业的垄断面貌依旧,各级医院的服务鲜见改观,老百姓对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仍然是一百个不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与转归,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通过对26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特点和规律。结果26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颅神经损害19例。头颅MRI检查:16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有异常发现,病变处硬脑膜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26例MR增强扫描均可见病变处硬脑膜呈明显强化。脑脊液检查中有6例压力轻度升高,12例白细胞升高(10×10^6/L~320×10^6/L),17例蛋白升高(0.5~1.0g/L)。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以强的松维持治疗,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分别给予第三代头孢抗感染、更昔洛韦抗病毒或抗结核治疗,同时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效果满意。治疗1个月后,头痛消失14例,减轻12例,颅神经麻痹痊愈10例,好转9例。随访半年,复发4例,死亡1例。结论肥厚性硬脑膜炎病因复杂,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增强、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原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单纯应用激素有效,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则以病因治疗为主,可配合小剂量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HD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8例CHD2基因突变癫痫患儿,总结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18例患儿癫痫发作中位起病年龄为26.5月龄。病程中出现的发作类型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1例,肌阵挛发作7例,局灶性发作5例,失张力发作4例,不典型失神4例,肌阵挛-失张力发作3例,痉挛发作2例。16例患儿发作间期脑电图监测到异常放电,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2例脑电图正常。1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智力发育落后,7例有孤独症样表现。癫痫综合征诊断符合癫痫伴肌阵挛-失张力发作2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热性惊厥附加症2例,婴儿痉挛症1例。末次随访年龄为3岁5月龄至18岁,其中10例发作控制半年以上,丙戊酸和左乙拉西坦是治疗CHD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有效药物。结论 CHD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发作类型多样,GTCS和肌阵挛发作常见;多数患儿存在发育落后;半数以上患儿癫痫发作可控制。  相似文献   
7.
脑瘫是脑性瘫痪(CP),是指从出生前至新生儿期间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常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力低下、视觉异常、心理障碍等多种合并症。本文通过对近十年脑性瘫痪研究成果的分析,从脑性瘫痪的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觉、视觉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等脑瘫的主要合并症临床特征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归纳和描述,为脑性瘫痪的合并症的深刻认识、指导脑性瘫痪康复以及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托吡酯预防小儿偏头痛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方法,给予小儿偏头痛患者口服托吡酯25~5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从第1周12.5 mg/d开始,每周递增12.5mg,最大量至50 mg/d;丙戊酸钠则从200mg/d,分早晚两次口服,必要时增至400 mg/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和疼痛程度,同时将托吡酯和丙戊酸钠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平均每月发作频率均较前减少,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分别从12.38次减至3.52次和14.33次减至6.48次,2组差别无显著性;平均每月头痛天数均较前减少,分别从12.43d减至3.38d和14.58d减至7.19d,2组差别无显著性。头痛程度均较前减轻,分别从7.52分减轻至2.00分和7.24分减轻至3.19分,2组无显著差别。托吡酯的不良反应为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加重。结论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均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发作,且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伴日间嗜睡(PD-EDS)患者的临床特征、睡眠参数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PD-EDS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10分)及帕金森病不伴日间嗜睡(PD-NEDS)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10分)。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分期、运动症状严重程度、认知功能、情绪及睡眠指标,并分析PD-EDS组患者睡眠指标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PD-EDS组患者的年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问卷香港版(RBDQ-HK)、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MDS-UPDRS)Ⅰ、MDS-UPDRSⅡ、MDS-UPDRSⅢ评分大于或高于PD-NEDS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低于PD-NEDS组,睡眠潜伏期短于PD-NEDS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EDS组患者睡眠效率与HAMD、MDS-UPDRSⅠ、MDS-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睡眠总时间与HAMD、MDS-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N2期睡眠时间与MDS-UPDRSI、MDS-UP...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浮针对颈肩部疼痛受试者患肌厚度及弹性的影响。方法:随机观察上斜方肌区域疼痛不适、局部压痛或伴有肌肉僵硬、条索的受试者30例,右肩做为观察组,左肩做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抗阻干预;观察组在抗阻的同时于上斜方肌区域压痛点或僵硬、条索处做浮针扇形扫散。两组均治疗1次。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即刻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双侧上斜方肌及冈上肌的厚度与弹性E值,并观察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上斜方肌、冈上肌弹性E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可以增加颈肩部疼痛受试者患肌弹性、舒缓肌紧张、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