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缬沙坦(valsartan,Val)、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o)单独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大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ropathy,PHG)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20 mg/kg,1次/d,灌胃;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22.5 mg/kg,2次/d,灌胃;缬沙坦+普萘洛尔组(联合用药组)按相同方法同时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连续15 d。各组均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precollagenⅢ,PCⅢ)。取胃窦组织,行光镜下观察并测定黏膜下血管面积和最大直径。同时取胃窦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中HA、PCⅢ含量均降低(P<0.05)。缬沙坦、普萘洛尔和联合用药均可使PHG大鼠黏膜下层血管面积、最大直径减小(P<0.01),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P<0.01)。光镜下模型组黏膜下微静脉扩张、迂曲、管壁变薄,淋巴细胞浸润,各用药组较模型组黏膜下血管扩张扭曲好转,微血管及血窦扩张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更显著。透射电镜下各用药组仅见上皮细胞之间间隙增宽,毛细血管扩张较模型组轻,细胞线粒体较完整,分泌颗粒较多,微绒毛排列整齐,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等破坏明显减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显著。结论缬沙坦和普萘洛尔均可减轻PHG大鼠胃窦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善黏膜血供,对PHG大鼠的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缬沙坦有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所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中血清脂联素(ADP)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并在第8,10,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同期设正常饮食组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D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模型组大鼠第8周呈现单纯性脂肪肝,第10-12周进展为脂肪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DP水平8周起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TNF-α、ET及IRI明显升高(P<0.05),TNF-α、IRI均与脂联素呈高度负相关(r=-0.673,-0.787,P<0.01);10-12周血清ALT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R可能是NAFLD发生、发展的基础,NAFLD大鼠血清脂联素降低,从而通过一定机制参与了IR及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抵抗素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模型组(高脂饮食),各组12只.造模8周、12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及内毒素(ET),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应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抵抗素mRNA的表达;取肝标本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抵抗素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2周较8周表达量增高.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ET、IRI较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12周模型组血清TG、ALT、FBG较同期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抵抗素mRNA表达量与IRI、TNF-α、ET均呈正相关,TNF-α与IRI和ET亦呈正相关. 结论 NAFLD大鼠肝脏抵抗素表达量增加,抵抗素可以通过胰岛素抵抗和对炎症因子的调控参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表达,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水平,AngⅡ/Ang(1-7)比值的影响.方法 制备复合因素法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3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2只,缬沙坦组12只.造模成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门静脉压力,并将肝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ACE2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肝匀浆AngⅡ、Ang(1-7)的水平.结果 缬沙坦组门静脉压力(PVP)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CE2表达,AngⅡ、Ang (1-7)水平(P<0.01)及AngⅡ/Ang(1-7)比值(P<0.01)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ACE2表达及Ang(1-7)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而AngⅡ无明显变化,AngⅡ/Ang(1-7)比值降低(P<0.05).结论 缬沙坦可降低肝纤维化门静脉压力,其抗肝纤维化,间接降低门脉压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该药能够上调ACE2、Ang(1-7)的水平及降低AngⅡ/Ang(1-7)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阶段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情况.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模型组(高脂饮食),各组12只.8周、12周处死大鼠后称量体重、肝重,并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门静脉、腹主动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取小肠组织经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取肝标本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8周、12周模型组大鼠肝指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模型组大鼠TG、ALT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呈升高趋势,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12周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8周、12周模型组大鼠门静脉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腹主动脉血ET与同期门静脉E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8周、12周观察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炎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显示肠上皮连接增宽,绒毛稀疏、缺如,固有层水肿.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形成,IETM可促使炎症因子TNF-α释放增加,加重肝脏损害,IETM的形成与肠黏膜屏障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腹泻模型大鼠在给予洛哌丁胺处理后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洛哌丁胺在结肠水代谢巾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对洛哌丁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升、降结肠黏膜细胞AQP4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①洛哌丁胺治疗组升、降结肠AQP4mRNA表达量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模型对照组升结肠AQP4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减少(P〈0.05),而降结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哌丁胺可以在转录水平上调腹泻大鼠结肠黏膜AQP4表达,使结肠对肠腔内水分的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及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6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高脂组和甘氨酸组。分别在第8、12周末处死大鼠。测量大鼠的体重及肝重,计算其肝指数;采集大鼠的腹主动脉血液检测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脂联素水平;取肝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肝脏脂联素及CMKLR1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 (1)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体重及肝指数增加,高脂组大鼠体重和肝指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和甘氨酸组(P<0.05)。(2)高脂组大鼠ALT、AST、TG及TNF-α高于同期对照组,甘氨酸组低于同期高脂组(P<0.05)。(3)肝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8周、12周,高脂组大鼠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甘氨酸组高于高脂组(P<0.05);肝组织CMKLR1在同期高脂组高于对照组,甘氨酸组低于高脂组(P<0.05)。(4)PCR结果显示:肝组织中脂联素基因表达在甘氨酸组高于高脂组(P<0.05),CMKLR1的基因表达在甘氨酸组低于高脂组(P<0.05)。(5)血清脂联素与肝组织CMKLR1 m RNA呈负相关(r=-0.527,P=0.001);肝脏脂联素m RNA与肝脏CMKLR1 m RNA呈负相关(r=-0.529,P=0.001)。结论 (1)在NAFLD发生发展中肝组织中CMKLR1水平逐渐升高,可能起到加重炎症程度的作用。(2)甘氨酸可下调肝组织中CMKLR1的表达,上调血清脂联素的表达从而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定量评估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模型组(高脂饮食),分别于8和12周末对两组大鼠进行^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检测,观察呼气峰值(DOB)、达峰时间(T)、达峰高度和60min累积呼气量(CUM_60min)各参数的动态变化;处死动物,测门静脉、腹主动脉血中内毒素(ET)水平;取肝标本做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8周模型组呼气试验参数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2周模型组DOB、CUM_60min和达峰高度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较对照组前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呼气试验结果与肝脏HE染色病变一致。8周、12周模型组门静脉ET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主动脉与相应门静脉E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门静脉ET水平与DOB、呼气试验丰度和CUM_60min呈正相关(P〈0.05)。结论^13C-关沙西丁呼气试验有可能成为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功能的无创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治疗组(高脂饮食+甘氨酸).造模第4、8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内毒素(ET)、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等指标.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4周已经出现脂肪性肝炎,8周炎症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轻微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4、8周时模型组ALT、AST、TNF-α、ET、HMGB-1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AFLD中,HMGB-1可能以一定的机制参与了其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甘氨酸有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