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取某企业170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二甲基甲酰胺(DMF)暴露情况分为对照组(105人)和DMF接触组(65人)。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和尿样,分别检测尿液N-甲基甲酰胺(NMF)含量和血清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Spearman法分析并比较血清BHMT、ALT和尿液NMF两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DMF接触组血清BHMT、ALT水平和尿液NM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三项检测指标之间的两两相关性分析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提示DMF暴露可导致机体血清BHMT、ALT水平均升高,血清BHMT与ALT水平联合检测可更好的反映DMF所致的肝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998-2007年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肠道门诊副溶血弧菌胃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0年期间共有副溶血弧菌感染患者2 247例,患者例数近年来略有减少趋势,以5~10月间多见,6~9月为高峰期,临床表现多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结论:了解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典型症状有助于更好的治疗该类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小鼠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用于早期弓形虫感染的抗原检测。方法 用弓形虫RH株重组抗原SAG1进行常规免疫结合小鼠脾内免疫,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经亚克隆建株。诱生腹水法制备抗体,protein-G亲合层析法进行纯化,测定其亚类、效价;Western blot法分析其特异性;夹心-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检测弓形虫感染小鼠血液循环抗原,同时用PCR法检测弓形虫B1基因并比较结果。结果 获得2株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3B6、10C4,抗体均为IgG1,轻链均为κ链,Western blot显示2株单抗均能识别弓形虫天然的和重组的SAG1抗原。3B6、10C4敏感度分别为31.3 ng和62.5 ng,与血吸虫病、钩虫病及疟疾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弓形虫早期感染检测PCR及ELISA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2%、47.4%。结论 成功制备小鼠抗重组弓形虫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初步用于早期弓形虫感染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喉鳞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CD45lowCD34+KDR+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水平及其与喉鳞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20例喉鳞癌患者外周血标本,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lowCD34+KDR+EPCs占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PBMC中KDR mRNA和CD133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与Griess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NO的水平。结果:临床Ⅱ期~Ⅳ期的喉鳞癌患者外周血CD45lowCD34+KDR+EPCs占CD34+造血干细胞的比例和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55.4±11.4)%vs(21.0±5.8)%,P<0.05;(1.27±0.25)vs(0.25±0.09),P<0.05]。临床Ⅱ期~Ⅳ期喉鳞癌患者PBMC中KDR mRNA和CD133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中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NO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而临床Ⅰ期的喉鳞癌患者CD45lowCD34+KDR+EPCs比例、KDR mRNA和CD133 mRNA表达以及VEG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晚期喉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CD45lowCD34+KDR+EPC和血清中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观察滤泡辅助T细胞(Tfh细胞)相关因子细胞趋化因子受体_5(CXCR5)及CD57在桥本甲状腺炎及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的表达,探讨个m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XCR5、CD57在15例桥本甲状腺炎及18例Graves病患者甲状腺的表达,以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为对照组。结果CXCR5、CD57在桥本甲状腺炎及Graves病主要表达于浸润淋巴细胞的胞膜和胞质,CXCR5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和88.9%(16/18),CD57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和83.3%(15/18),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均〈0.05),两种分子在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CR5及CD57主要表达在甲状腺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且在两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呈现一致性,提示Tfh细胞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急性肾盂肾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45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ysC及传统的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Cr、BUN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ysC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r和BU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指标Cr、BUN相比,血清CysC在急性肾盂肾炎诊断和反映轻度肾功能损伤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金山区2005年-2008年梅毒的流行特点、发病趋势等。方法:运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苍白密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结果:金山区梅毒发病数目和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率在职业上以工人最高,在年龄上主要集中在21岁~60岁,在性别上男女无差别。结论:金山区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性别上男女无差别,低文化程度和低经济收入人群是梅毒患者的主体,因此加大对常见性病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引入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有效控制梅毒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谷彤彤  张航  姜玲海  袁轶群  方忠宏 《中国药事》2021,35(10):1199-1206
目的:分析某三级综合性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及同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earson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临床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3017株,分离率为26.05%(3017/11580)。2016至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从2019年开始,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上,一代、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缓慢下降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与二代头孢AUD呈正相关(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与三代头孢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AUD呈正相关(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AUD呈负相关(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喹诺酮类药物AUD呈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多个部门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联合管控,抗菌药物耐药率在2016至2018年波动平稳,在2019年后呈下降趋势,院内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初见成效,但部分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导致耐药率仍维持较高水平,临床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院内管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B-1a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和CD5CD19双标抗体检测20名正常对照,31例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外周血B细胞和B-1a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并比较地塞米松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之间B-1a细胞变化的差别。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1a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4.01±3.32)%,绝对值为(74.8±26.6)×106/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地塞米松治疗结束后ITP患者外周血B-1a细胞水平下降至(31.9±14.5)×106/L,其中地塞米松有效和无效患者治疗前B-1a细胞分别为(91.8±44.3)×106/L和(48.9±25.8)×106/L(P<0.05),治疗结束后有效和无效患者外周血B-1a细胞分别为(22.5±12.3)×106/L和(43.9±13.2)×106/L。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B-1a细胞水平升高,接受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B-1a细胞绝对值明显下降,治疗前B-1a细胞水平较低者提示对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