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7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0):912-916
目的探讨带蒂胃浆肌瓣管修复胆总管缺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取雄性成年猪18头,随机分为带蒂胃浆肌瓣管组、胆总管断端吻合组和胆肠内引流组,每组6头。切取猪0. 5~0. 8 cm胆总管制备胆总管缺损模型。带蒂胃浆肌瓣管组猪以带血管蒂胃壁浆肌瓣分别与胆总管上、下断端吻合;胆总管断端吻合组猪胆总管两断端直接吻合;胆肠内引流组猪行胆总管空肠Rox-en-Y吻合。于术前及术后4、12周抽取3组猪耳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术后12周每组猪行安乐死,迅速开腹,切取修复区胆总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局部组织的愈合及胆总管上皮的爬行情况。观察胆总管断端吻合组和胆肠内引流组吻合口有无狭窄。结果 3组猪均存活。带蒂胃浆肌瓣管组猪术后大体检查显示肝脏呈紫红色,光滑,质地柔软,胆总管修复段质地较柔软,管壁平整,管腔光滑通畅。胆总管断端吻合组和胆肠内引流组猪吻合口均无明显狭窄。带蒂胃浆肌瓣管组猪术后肝脏组织切片显示肝脏间质内少量散在粒细胞呈轻度炎症反应,胆肠内引流组猪术后肝脏组织切片见肝脏间质内大量粒细胞聚集呈明显炎症反应。术后12周,带蒂胃浆肌瓣管组猪胃浆肌瓣管腔面完整覆盖着单层柱状上皮,中外层为增生肌纤维、纤维组织,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见较完整的毛细血管;胆总管断端吻合组猪胆总管黏膜下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并部分纤维化;胆肠内引流组猪吻合口亦可见上皮增生,局部纤维化。胆道上皮免疫指标细胞角蛋白7呈阳性表达,钙网膜蛋白呈阴性表达。3组猪术后4、12周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猪术后4、12周TBIL、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带蒂胃浆肌瓣管修复猪胆总管缺损,胆总管上皮可逐渐由两端向中央移行覆盖修复段管腔面。  相似文献   
2.
肥胖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腹腔镜减重手术已成为其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减重手术实施前是否需要进行术前减重一直存在争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多个回顾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减重可以显著提高减重手术效果,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研究发现,术前减重可以明显降低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储备,术前2周总体重(total weight loss,TWL)下降5%可使肝脏体积缩小25%,有利于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与复杂性,缩短手术时间,进而提高减重治疗效果。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近20余年发展迅速,目前已逐渐开始应用于减重及代谢外科,术前减重是减重手术加速康复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胆囊腺肌增生症(adenomyomatosis,ADM)是一种以胆囊腺体和肌层慢性增生,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es,RAS)为特征的良性疾病。ADM好发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通常无症状,50%以上的ADM病例并发胆囊结石,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行胆囊切除术时偶然发现。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根据ADM的大体特征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和弥散型三型。超声是首选的诊断和随访手段,必要时行MRI进一步鉴别。无症状的局限型ADM无需手术,应定期随访。胆囊切除术适用于有症状的所有类型的ADM。当ADM与胆囊恶性肿瘤无法鉴别时,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吴钢  蔡端 《肝胆胰外科杂志》2022,34(12):705-710
症状性胆囊结石等胆囊良性疾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但是面对“困难”胆囊(DGB)时,解剖Calot三角十分困难而且不安全。为降低胆管损伤(BDI)等严重并发症,胆囊次全切除术(STC)等纾困手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适用于保证安全的关键显露(CVS)无法实现、全胆囊切除术(TC)的风险超过可能的获益时的手术。STC可以明显降低血管-胆管性损伤(VBI)等致命性并发症。STC是在DGB的前提下实施的挽救手术,但是STC并不等同于TC,而且有近期(胆漏)和远期并发症(胆囊残株炎和结石再生)。拟行胆囊切除术前需要对可能的DGB进行综合评估,以减少可以避免的STC。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疫情常态化防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外科由于疾病范围广、急危重症多,是疫情期间社会面就医需求最为迫切的主要专科之一。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安全开展普外科手术的对策。首先,宏观策略上,病房应进行分区布置,并合理制定急诊和择期手术病人收治流程。其次,术中防护的技术细节方面,需重点注意防护装备穿脱、手术烟雾处理、手术标本转运等关键环节。最后,还应重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中超声刀法和钳夹法离断肝实质以及开放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对于控制出血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同一手术小组因肝脏肿瘤接受肝脏切除手术的263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开放手术中超声刀法和钳夹法离断肝实质的两组病人,以及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的两组病人,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病人基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手术时间、肝门阻断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开放超声刀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超声刀组[(285±76)ml比(207±53)ml,P=0.02]。虽然总体比较开放超声刀组和开放钳夹法组两组之间的术中出血量没有明显差别[(285±76)ml比(251±58)ml,P=0.27],但是分层分析显示在肝硬化较重的S2~S4级病人中,开放超声刀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开放钳夹法组[(323±82)ml比(263±63)ml,P=0.03];在脂肪肝病人中,开放超声刀组的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多于开放钳夹法组[(309±81)ml比(259±71)ml,P=0.04]。结论超声刀在腹腔镜下使用较开放手术更能体现其优势,开放手术中肝硬化和脂肪肝较重的病人不推荐使用超声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转移预测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胃间质瘤患者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9岁(33~7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内11例复发转移,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5岁.收集11例复发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年间49例胃间质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7~89个月),11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此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11例,CD34(+)10例,Vim(+)10例,SMA(+)4例,S-100(+)2例,未见DES和CK表达.局部复发2例,4例出现肝转移,2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术中肿瘤破裂及高危患者是胃间质瘤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胃间质瘤高危患者及术中肿瘤破裂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术中完整切除肿瘤避免破裂及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是预防复发和的重要方法.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新型纳米荧光材料量子点具有优越的光学特性和强大的表面修饰能力,在此基础上,量子点结合多种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制成的靶向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该探针具有的靶向作用可以使量子点在肿瘤诊断中定位更加准确,并可以在加强疗效的同时,减小对于非肿瘤细胞的不良反应.目前,量子点靶向探针在细胞分子识别、体内成像、生物传感器、疾病治疗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  相似文献   
9.
根治性切除是原发性肝癌的最重要治疗方式,但复发率高是影响病人术后生存的主要原因。根据复发时间,肝癌术后复发分为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前者主要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后者主要由于肝病背景基础上的多中心发生所致。早期预测术后复发风险有助于及时有效干预、改善预后。近十余年,临床上围绕肝癌术后复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有了新认识: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早期;微环境炎性反应失衡促进癌症发生转移。同时,识别和鉴定出多种预测复发的分子标记物,创建并优化了肝癌转移分子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更准确地把握肝癌复发转移规律,制订更加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肠外瘘是腹部创伤、手术或感染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腹腔内病变继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腹内脓肿向肠壁及腹壁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形成长时间排出脓液、消化液或气体的肠管与体表通道的病理性改变.20世纪70年代之前,肠外瘘的病死率约50%~60%[1],近期随着科学的进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肠外瘘的治疗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国内病死率约6.2%~17.0%[2].但是,肠外瘘至今仍然是腹部外科手术最棘手的病症之一,它不仅可以引起严重感染,还可以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病死率较高.败血症、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亦成为其主要致死原因.在所有的肠瘘中手术后肠外瘘占75%~85%[3].本文对肠外瘘的诊治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