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急性创伤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脊柱的损伤,这不禁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此类患者多以车祸、高处坠落,重物落下或打击致伤为主,早期准确的判断尤为重要,为了对患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让其能恢复到最好状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严重暴力所致,多见于交通事故、塌方、高处坠落伤等,战时则为火器伤。其致命性和致残性高居各类骨折之首。抢救生命,减少致残是救治的主要目的。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并护理了骨盆骨折患者56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骨盆骨折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9~88岁,中位年龄42.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9例,坠落伤19例,挤压伤8例。其中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旋转手法剔骨及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颈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中下颈椎骨折/骨折-脱位78例,均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A组40例用地塞米松治疗,术中未用旋转手法;B组38例采用旋转手法剔骨减压及应用MP治疗(第1小时30mg/kg,然后5.4mg/kg维持至24h)。结果用MP者脊髓功能恢复较好,用旋转手法者术中脊髓损伤概率减小(P<0.05),两组在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程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旋转手法剔骨可有效避免医源性损伤,MP对脊髓损伤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现将其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留置针使用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8~80岁,保留时间2~5d,因病情稳定,自行要求拔管4例.静脉穿刺部位:四肢浅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优点及疗效.方法 21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置入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除1例患者内侧钢板螺钉外露(经处理后Ⅱ期缝合伤口而愈合),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骨外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骨折均顺利愈合,无骨不连发生.结论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并发症少,疗效肯定,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6.
在正规抗痨的基础上,应用同一体位I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破坏节段较长、单纯前路难以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能耐受这一手术的脊柱胸腰段结核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可避免术中因改变体位的二次消毒,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二期手术,并可同时完成前、后路的重建和固定,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对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的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患者16例。均采用骨盆前环开放复位内固定,骶骨后路脊柱骨盆固定术。结果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脊柱骨盆固定术能有效复位、固定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固定的质量;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宜早期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对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治疗有完整资料及获得随访的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患者16例.均采用骨盆前环开放复位内固定,骶骨后路脊柱骨盆固定术.结果 2例出现前侧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后侧切口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按M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脊柱骨盆固定术能有效复位、固定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联合固定能提高骨折复位、同定的质量;若发现腰骶神经根损伤,宜早期手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作为骨修复重建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但临床上中单一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尚存在许多不足。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肱骨头置换,分别于置换后3,6,12,24周,进行X射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观察:不同时间点材料上端皮质均未出现骨皮质变薄、异位骨化等发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无碎裂迹象,材料四周皮质均可见模糊界面,密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②组织学观察:置换后3周,可见大量细胞,包括间充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置换后6周,仍可见界膜内的大量纤维组织、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布较少;置换后12周,大范围原始骨小梁开始形成且多呈扁平状,排列整齐有序;置换后24周,组织界膜被骨细胞充斥,骨小梁表面的细胞较规则,骨组织原始细胞开始转变为板层状骨。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材料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的较有效方法。该术式具有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的和特点,既可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又可行椎间植骨融合稳定颈椎。但由于颈前部解剖复杂,以及颈脊髓损伤的全身生理、病理改变,科学规范的围术期护理对提高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