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非编码RNA(ncRNA)是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其中包括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ncRNA可以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生长以及细胞死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ncRNA的异常表达可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细胞凋亡、焦亡以及自噬异常,使得晶状体透明度下降,从而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本文主要对8种miRNA(miR-125b、let-7a、miR-4328、miR-34a、miR-133b、miR138、miR-23b-3p、miRNA-30a)、9种lncRNA(lncRNA MIAT、lncRNA ANRIL、lncRNA PLCD3-OT1、lncRNA GPX3-AS、H19、TUG1、lncRNA PVT1、lncRNA ALB、KCNQ1OT1)以及一种circRNA (circHIPK3)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炎症、自噬和氧化应激等非遗传生物因素在其发病和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氧化性DNA损伤是RP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光感受器变性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突变,这些途径包括DNA修复、氧化应激的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MUTYH、CERKL和GLO1)的激活。暴露于氧化应激改变了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此外,P2X7受体的上调会引起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从而导致RP的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多途径分析表明氧化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和变性的恶性循环,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是RP氧化应激的关键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41-346)  相似文献   
3.
背景 已有研究证实与羊毛甾醇结构相似的三萜类化合物对于全身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近年来发现羊毛甾醇合酶(LSS)及羊毛甾醇对白内障具有治疗作用,但羊毛甾醇及其抑制剂与其他眼病的关系尚不清楚.了解羊毛甾醇在眼组织中的分布有助于阐明其与眼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中LSS及羊毛甾醇的表达及分布,为相关眼科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15只,采用戊巴比妥钠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大鼠,立即摘取眼球,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RT)-PCR法检测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LSS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对LSS在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定位;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检测羊毛甾醇在正常大鼠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织中的含量. 结果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大鼠视网膜中无LSS蛋白表达,LSS蛋白在晶状体组织的相对表达量为0.43±0.05,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5,P<0.01).RT-PCR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无LSS mRNA表达,大鼠角膜和晶状体组织中LSS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51±0.04,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0.2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P<0.01).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表明,LSS主要表达于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角膜细胞的细胞质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和浅皮质层细胞,而视网膜组织中未检测到LSS表达,且视网膜中LSS与NeuN标记的神经元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标记的Müller细胞无共表达.LC-MS检测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未检测到羊毛甾醇,大鼠晶状体中含羊毛甾醇为(24.37±2.91) ng/mg,明显高于角膜组织中的(5.31±0.58) n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P<0.01).结论 LSS及羊毛甾醇分布于大鼠角膜各层组织以及晶状体组织中,在视网膜各层组织中均无LSS表达.  相似文献   
4.
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编码RNA。它不同于包含5’帽和3’多聚尾的传统线性RNA,其具有闭环结构,不受RNA核酸外切酶的影响,所以结构稳定且不易降解。目前,人们已对circRNA在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和生物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为各类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circRNA在眼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环境下茄病镰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的黏附能力和HCEC中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CEC分为3组:低糖组(5.5 mmol·L-1葡萄糖培养基培养)、高糖组(25.0 mmol·L-1葡萄糖培养基培养)和糖波动组(5.5 mmol·L-1和50.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iERM患者(iERM组)25例(27眼)和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3例(25眼)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房水,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房水中48种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同时分析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相关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黄斑体积(MV)和黄斑平均厚度(MT)的变化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ERM组患者房水样本中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α(GRO-α)、白细胞介素 (IL)-2、IL-7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 5)。iERM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CFT、MV和MT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iERM组患者房水细胞因子CTACK浓度与BCVA(logMAR)变化(术后与术前的差值)呈正相关(r=0.445,P=0.043);细胞因子IL-4浓度与MT变化(术后与术前差值)呈负相关(r=-0.471,P=0.031)。结论 对于iERM患者,房水中GRO-α、IL-2、IL-7和PDGF-BB可能参与了iERM的形成机制,CTACK可能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缓慢有关,而IL-4则可能与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型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式开展为期12周的非劣效性临床试验。2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1∶1分配至新型噻吗洛尔滴眼液组和普通的噻吗洛尔滴眼液,每组各120例,比较两者用药效果。结果 符合方案集204例受试者,2组平均眼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6周和治疗后较基线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集229例受试者发生不良事件32件,主要为眼部不适和心率减慢。结论 与传统的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比,新型噻吗洛尔滴眼液疗效相似,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随着人工晶状体的不断改进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白内障患者已不再是简单地要求"看得见",而是要求术后拥有良好的视觉质量和立体视觉.立体视觉现已成为白内障手术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本文将主要对白内障术后立体视觉的检查方法和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立体视觉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视力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葡萄糖代谢紊乱可能是DC形成的重要机制。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晶状体代谢最为活跃的成分,正常的葡萄糖代谢对维持晶状体透明至关重要。在高糖环境下,LECs发生葡萄糖代谢紊乱可能是D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本文就正常和高糖条件下LECs葡萄糖代谢的特点及其对LECs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DC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碱基序列在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其中DNA甲基化沉默基因的表达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调控机制.DNA甲基化状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晶状体发育异常及白内障形成由多种致病因素决定,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因此,研究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对DNA甲基化在上述眼部疾病及晶状体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认识及研究,有望在白内障临床治疗中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