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口渗液能够为伤口提供湿性愈合环境,但过度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伤口尤其是慢性伤口周围皮肤发生浸渍,加剧创面疼痛,因此有必要明确伤口渗液与创面预后之间的关系,该文对有关伤口渗液病理生理学、分型、性状、评估工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认识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3.
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时一组对血管作用相反的指标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都升高,并对组织均有损害作用[1-3].至于这两种休克早期ET和NO的变化规律有何异同,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比较这两种休克早期ET和NO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早期有针对性地干预休克,防治ET、NO引起的器官损伤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救治时无创和有创正压通气相互转换时血气监测的意义.方法 入住ICU病房的危重COPD患者首先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然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情况,及时转换为有创正压通气(IPPV)为A组,维持NPPV治疗为B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病死率为13.3%,B组病死率为100%,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VAP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危重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及病情准确把握从无创到有创或有创到无创的转换时机,灵活选用NPPV和IPPV,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痛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监护特点及护理,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科2008年8月~2009年8月6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后监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8例先心病术后患儿经过术后严密监护与精心护理,均顺利转出监护室,并康复出院.结论 术后实施严密的监测与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后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为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其发生率9%~24%,病死率33%~71%,在ICU死亡病例中有近30%直接归因于VAP[2]。笔者对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对照组按常规使用布衬带为气管外套管固定带,其他护理措施一致。结果两组皮肤损害发生率、发生程度、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自制的气管外套管固定带有效防止了颈部皮肤的损害.避免了感染,患者感觉舒适,操作简便,耗材低廉。  相似文献   
8.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因此生命体征的监测尤为重要。在临床中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都可通过监护仪的模块进行信号转化,从而进行连续、动态、准确的监测,但体温的监测多采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进行腋温(Axillary Temperature,AT)的测量。腋温的测量干扰因素大、不够准确,且护士依从性差。我科将测温导尿管用于颅脑损伤的危重症患者,进行体温的持续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穿刺部位表面麻醉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以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桡动脉穿刺采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首次穿刺采用传统法,第二次穿刺采用2%利多卡因无菌棉片湿敷法,甲组(n=50)在桡动脉穿刺前5min湿敷,乙组(n=50)在桡动脉穿刺前10min湿敷,评估视觉模拟量表(VA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变化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甲组湿敷前后血气分析结果仅PaO2有变化(P<0.05);乙组湿敷前后血pH值、PaCO2、PaO2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动脉穿刺采取血气标本前应用利多卡因湿敷10min,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的常用临床指标。方法:将接受标准化治疗的118例感染性休克的成年患者按60 d内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APACHEⅡ)、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以及血乳酸、24 h血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收治时血乳酸水平、血小板水平、SOFA评分以及治疗后1 h的血压水平、24 h的血乳酸清除率等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高乳酸血症、低血小板症、高SOFA分值、治疗后1 h仍存在的低血压值、低的24 h血乳酸清除率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