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7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1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分析NM II-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收集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胚胎,应用整体原位杂交技术研究NM II-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受精后17和22小时,NM II-C由原先的广泛表达渐渐集中于前脑、中脑和后脑;受精后26和36小时,NM II-C表达分布到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受精后48小时,NM II-C表达在脊髓变得很弱,主要集中于大脑。结论:揭示了NM II-C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进程,为进一步探讨其在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天花粉蛋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天花粉蛋白进入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动态过程并分析其对黑色瘤B16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将常规传代培养的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胰酶消化,以5×109个/L的浓度种植于24孔培养板。将天花粉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分别加入培养细胞中,终浓度为50mg/L,同时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再分别设3,6,12h不同孵育时间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天花粉蛋白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及其荧光强度,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各组细胞存活率、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及hoechst33258染核观察天花粉蛋白对黑色素瘤B16细胞致DNA损伤作用。结果:①终浓度50mg/L的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孵育3h时已经进入黑色素瘤细胞,6h时进入细胞量达到最高,12h时已轻度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组与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组荧光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终浓度50mg/L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天花粉蛋白孵育黑色素瘤细胞3,6h后利用单细胞电泳和Hoechst33258染色未观察到核形态的变化;但孵育6h后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活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孵育12h后出现DNA损伤的特征性彗星尾现象,并观察到明显的核浓缩和边集现象,出现特征性凋亡小体。结论:孵育6h时天花粉蛋白进入细胞量最多,但并没有明显的细胞DNA损伤的作用,而孵育12h时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和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仅有非常有限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哺乳动物不同,硬骨鱼类如斑马鱼的视网膜则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斑马鱼视网膜损伤后,能够再生其丢失的所有类型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恢复大部分视力。研究表明,斑马鱼视网膜再生的细胞来源是Müller细胞。近年来,关于斑马鱼视网膜Müller细胞去分化及其增殖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就斑马鱼视网膜再生的研究历史、损伤模型和再生细胞来源以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icroRNA-340(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调控作用及作用的靶基因。方法:采用溶圈实验来检测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影响,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系统确定miR-340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靶向关系,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和miR-340的表达变化。结果:miR-340能够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并直接靶向作用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与miR-340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miR-340通过直接靶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从而下调靶基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型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类似物4-甲氧基苯甲基-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糖苷(4-methoxy-2-acetamido-2-deoxy-β-D-pyranoside,MADP)对谷氨酸(glutamate)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元,与浓度分别为60、120、240μmol/L的MADP或240μmol/L的Sal共同孵育24 h,加入125μmol/L谷氨酸损伤海马神经元15 min。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salt colorimetry,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甲基百里香酚蓝(methyl thymol blue,MTB)法测定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MADP或Sal预处理24 h可改善谷氨酸损伤后神经元胞体的肿胀和突起的淡化,抑制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上升,提升Bcl-2/Bax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MADP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优于Sal。结论:与Sal相比较,MADP更好的发挥了拮抗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钙离子内流,上调Bcl-2/Bax mRNA及下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易晟  顾晓松 《解剖学报》2016,47(3):425-428
microRNA(miRNA)是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周围神经损伤后,许多mi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差异表达的miRNA负向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受损周围神经的再生和重塑。本综述从miRNA对神经元、施万细胞、失神经支配肌肉等的影响,阐明miRNA在周围神经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对于miRNA在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为将miRNA作为临床治疗的靶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维甲酸诱导的神经特异性蛋白3(Brinp3)在丙戊酸钠(VPA)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VPA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后24 h和48 h检测Brinp3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Brinp3在成年大鼠各组织中以及在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表达水平;在神经干细胞中转染Brinp3小干扰RNA(siRNA)并诱导分化24 h后,运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inp3和神经元标志分子的表达。以上实验均包含5次生物学重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PA处理组中Brinp3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24 h和48 h均显著上调(P<0.05);Brinp3在脑组织中呈优势表达;Brinp3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较低,而在神经元中表达较高(P<0.001);在神经干细胞中转染Brinp3 siRNA,诱导分化24 h后,Brinp3的表达被显著抑制(P<0.001),神经元标志分子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第4天分化成的神经元比例减少(P<0.001)。结论 Brinp3表达的上调可能介导了VPA促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神经生长液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神经生长液(NG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①采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观察小鼠从断氧到死亡的时间.②采用小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比较各组脑含水率及脑组织SOD活性与MDA含量.③采用电磁流量计测量大鼠脑血流量.结果高剂量NGD能显著延长缺氧情况下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脑含水率,增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中、高剂量NGD能明显增加大鼠脑血流量.结论 NGD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强神经元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减轻缺血导致的脑水肿,增强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脑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壳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共聚体(PLGA)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长时程恢复水平与再生神经成熟度。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n=6),以自体神经修复(n=6)和缺损组(n=6)为对照,术后1年采用热痛阈测定、电生理学、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评定神经功能,采用靶肌湿重比、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综合评定神经重支配和再生神经成熟度。结果人工神经移植物组足底痛觉反应潜伏期、神经源性血管扩张程度、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波幅和潜伏期、靶肌湿重比、再生轴突数量等指标与自体神经修复组相近,但与健侧相比CMAPs潜伏期较长,髓鞘较薄,轴突直径分布滞后。结论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术后1年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再生神经数量和靶肌重支配水平与自体神经修复相当,但再生神经纤维成熟度未达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