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步累及中轴骨骼(脊柱),亦可累及外周关节[1、2]。AS的自然史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受任何临床干预,包括各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情况下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大多数AS患者在炎性疼痛时已接受各种治疗,很少有患者病程中未得到任何干预。因此,有关AS的自然史报道多为回顾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为1%~4%,女性多于男性[1]。AI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学者们针对AIS病因提出了众多假说,其中遗传学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传统AIS遗传学研究主要依赖小样本的家系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研究,近年来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为传统遗传学研究做了重要补充。基因组学是指利用大样本、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范围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外显子测序以及DNA甲基化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青少年Chiari畸形伴胸椎侧凸不同内固定模式的选择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接受后路胸椎融合术的75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全椎弓根螺钉组(44例)和钉钩联合组(31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指标:冠状面侧凸Cobb角、侧凸柔韧性、顶椎偏移、顶椎旋转及躯干偏移;矢状面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及近端与远端交界区Cobb角。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指标的改变。根据术前不同程度胸椎后凸进一步分组,比较两种内固定模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全椎弓根螺钉组术后胸弯平均矫正率为60.2%,明显著高于钉钩联合组(51.3%,t=2.372,P=0.023)。末次随访时全椎弓根螺钉组及钉钩联合组胸弯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3%及1.7%(t=-0.468,P >0.05)。术后腰弯平均矫正率在全椎弓根螺钉组为61.7%,明显优于钉钩联合组51.1%(t=2.431,P=0.020)。术前全椎弓根螺钉组与钉钩联合组的胸弯顶椎偏移分别平均为25.0 mm和24.1 mm,术后减小至6.9 mm和7.4 mm,两组术后的胸弯顶椎偏移均获得明显改善。术前胸椎后凸>40°的病例中,全椎弓根螺钉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近端交界区Cobb角为10.0°,高于钉钩联合组(4.5°,t=-2.031,P=0.052)。而且全椎弓根螺钉组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20% )高于钉钩联合组(9%)。结论 对继发于青少年Chiari畸形的胸椎侧凸行后路内固定矫形,全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畸形矫正率,但是,与钉钩联合固定相比,术前胸椎过度后凸的患者在胸椎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远期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对支具治疗期间侧弯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70例接受规范化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弯患儿资料.测量初诊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初诊胸椎后凸角,并记录初诊时的年龄、Risser征、月经状态等参数.分析末次随访时的侧弯变化情况,末次随访Cobb角大于初诊5°以上或治疗期间接受矫形手术者定义为支具治疗失败,其余为治疗成功.运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支具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患儿初诊时年龄平均为(12.6±1.2)岁,主弯Cobb角平均为30.2°±5.5°,随访时间平均为(2.7±1.1)年,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平均为29.6°±8.0°.支具治疗失败患儿19例(27.1%),成功51例(72.9%).卡方检验发现支具治疗失败组以月经初潮未至、低Risser 征(0~1级)以及低初诊年龄(10~13岁)居多.Logistic同归分析表明月经初潮未至(OR=21.162,P=0.007)是支具治疗后侧弯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胸椎后凸形态与侧弯进展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通过早期规范化支具治疗,大部分脊柱侧弯进展可得到控制.患儿的生长发育状态是影响支具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初诊时胸椎矢状面形态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弯的进展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龄与未沉降组之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腰椎L5/S1单节段TLIF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高于L4/5。融合器沉降导致SL和LL的丢失,但未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9例,L2/3椎间盘突出16例,L1/2和L2/3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例;正常无椎间盘突出志愿者58例为对照组。ULDH组年龄20~56岁,女10例,男19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女21例,男3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ULDH组测量突出节段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对照组测量L1/2、L2/3椎间盘;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滑脱及椎体楔形变,测量滑脱距离及楔形变角度。根据矢状面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并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结果。结果:ULDH组的PI、PT、SS和LL分别为36.0°±8.8°、12.5°±6.7°、23.4°±9.6°、36.1°±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8.6°、15.4°±6.7°、28.0°±9.1°、48.1°±9.0°(P均0.05);ULDH组的TK、TLJ和SVA分别为33.3°±11.0°、17.0°±6.6°、5.6±20.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1°、6.2°±5.8°、-18.2±16.6mm(P均0.05)。ULDH组的L1/2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1±1.9mm和5.1±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8mm和8.5±2.4mm(P0.05);L2/3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7.1±2.1mm和5.1±2.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1.9mm和8.3±2.6mm(P0.05)。ULDH组L1/2和L2/3椎间盘角度分别为4.9°±3.0°和5.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7°和3.1°±2.6°(P0.05)。ULDH组中后滑脱患者10例(34.5%),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5)。ULDH组后滑脱距离5.3±1.9mm,24例(82.8%)椎间盘突出节段邻近椎体存在明显楔形变(8.7°±2.4°);而对照组仅2例(3.4%)存在腰段椎体楔形变,比例明显低于ULDH组(P0.05)。ULDH组Roussouly分型Ⅰ、Ⅱ、Ⅲ、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3%、31.0%、17.3%和3.4%,对照组分别为10.3%、46.6%、32.8%和10.3%,其中Ⅰ型在U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分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LDH患者以Roussouly分型Ⅰ型居多,PI较低,且较正常人群相应节段椎间盘高度显著降低、椎间隙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矫形术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加二期后路矫形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Cobb角65°~90°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年龄20~30岁,平均23.4岁。均为初次手术,术前无神经损害。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单纯后路矫形术的14例患者为A组,行一期前路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及二期后路矫形术的16例患者为B组。两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年龄、性别比、侧凸类型相匹配。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4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侧凸矫正率和冠状面平衡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6.7±1.2h和24±18d,B组分别为9.9±1.4h和41±10d,B组均显著长于A组(P<0.05)。所有病例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矫正率A组为(51.3±11.8)%,B组为(64.5±11.6)%,B组显著大于A组(P<0.05);胸椎后凸角、C7中垂线与骶骨中线的距离A组为20.6°±8.4°、1.32±0.65cm,B组为20.4°±6.7°、1.30±0.70cm,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侧凸矫正丢失率为(3.5±2.4)%,B组为(2.8±1.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较好的畸形矫正,一期前路松解、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可以增加侧凸Cobb角矫正率,但是存在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廓成形术对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脊柱外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胸弯Cobb角大于70°伴有肺功能障碍的脊柱侧凸且有完整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例,女18例;年龄11~34岁,平均18.8±6.2岁;术前Cobb角70°~140°,平均101.0°±19.9°。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手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2年时应用肺功能检查(PFT)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分析肺功能变化率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结果:侧凸Cobb角矫正至53.0°±20.9°,平均矫正率为49.2%。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与术前肺功能参数相比,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活量(VC)下降了15.0%,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VC%)下降了15.8%,用力肺活量(FVC)下降了16.5%,FVC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下降了17.3%,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下降了12.7%,FEV1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下降了13.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8例患者随访时间达到2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略高于术前的基础水平,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肺功能参数(VC、VC%、FVC、FVC%、FEV1、FEV1%)变化率均与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严重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同时进行胸廓成形术后肺功能在近期内会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肺功能逐渐回到术前基础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自我形象评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52例女性AIS患者,年龄12~18岁,平均14.5±1.8岁。均摄取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独立填写一份简体中文版SRS-22问卷。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顶椎旋转度、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及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自我形象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Cobb角35.5°±12.8°;平均顶椎旋转度2.0°±0.7°;平均胸椎后凸角16.2°±9.0°;平均腰椎前凸角51.3°±9.8°;平均脊柱冠状面力线偏移1.2±0.7cm;平均脊柱矢状面力线偏移2.4±1.5cm;平均体重指数18.3±2.2;平均自我形象评分16.7±2.8分。胸弯和胸腰弯/腰弯的自我形象评分均与主弯Cobb角有相关性(r分别为-0.171,-0.225,P均<0.05);其中大角度胸弯组呈显著相关(r=-0.484,P=0.005)。而其他参数与患者自我形象评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女性AIS患者的自我形象主要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其中大角度胸弯患者的自我形象受主弯Cobb角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