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无锡市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变应原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2 329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变应原检测结果,包括婴幼儿组827例、学龄前组883例和学龄组619例,检测项目包括吸入性变应原10种(尘螨、屋尘、桑树、猫毛皮屑、狗毛皮屑、蟑螂、苋、霉菌组合、混合草和树花粉)和食入性变应原9种(牛奶、牛肉、鸡蛋白、虾、蟹、贝、腰果、芒果、菠萝)。结果 2 329例被检测患儿中,检出变应原阳性1 885例,变应原总阳性率为80. 9%,前3位阳性率高的变应原分别是尘螨(906例,38. 9%)、牛奶(894例,38.4%)、鸡蛋白(614例,26.4%)。2 329例被检测患儿中同时检出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1 400例,阳性率为60. 1%,其中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阳性率分别为58. 5%(484/827)、65. 1%(575/883)、55. 1%(341/619)。不同年龄组吸入性变应原、食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和混合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婴幼儿组以食入性变应原为主,学龄前组和学龄组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变应原阳性的患儿以第二、三季度较多,分别为85. 6%(555/648)、86. 3%(516/598),第一、四季度较低,分别为72. 7%(311/428)、76. 8%(503/655)。各季度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湿疹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80. 1%(534/667)、86. 0%(462/537)、82. 4%(267/324)。结论本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变应原分布以尘螨、牛奶、鸡蛋白多见,1年中以夏秋季多见,这些分布规律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1株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的遗传学背景。方法病原分离自2012年4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尿液,作16SrDNA和gyrA基因测序、BLASTn比对确认为大肠埃希菌,采用Illumina HiSeq与Ion Torrent PGM两种大规模并行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再行人工测序。最后NB8株和9株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一条推定的染色体序列,长4 550 369bp(内含14个缺口),得到一条推定的质粒序列,长635 377bp(内含33个缺口)。从NB8株全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出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多粘菌素的耐药基因,并挖掘出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插入序列、整合子的遗传标记,以及5大类外排泵基因。结论多耐药大肠埃希菌NB8株遗传学背景明确,主动外排机制增强也会导致或者增强NB8株的耐药性。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以使细菌的耐药性得以快速传播,使受体菌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基于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PCR-RDB)的32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方法。方法设计并合成基于MY09/11的HPV型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HPV载体和临床样本为模板,用自建的PCR-RDB法对300例临床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与商品化的PCR-RDB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自建的PCR-RDB法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良好,其对39和51型HPV的最低检测限为50拷贝/反应,其余各型别HPV最低检测限为5拷贝/反应。用自建的PCR-RDB法对300例临床样本进行HPV分型的总阳性率、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8.67%(56/300)、12.33%(37/300)、6.33%(19/300),与商品化试剂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744,0.597和0.118,P均0.05)。两法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89(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灵敏度、特异性高,重复性良好,适合临床上对32型HPV分型的PCR-RDB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同源性及院内流行特征,为临床控制MRSA感染、制定合适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7月全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MRSA 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根据美国CLSI标准用头孢西丁K-B法确认MRSA;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医院感染MRSA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临床分离的36株MRSA,PFGE分型为6型8个亚型,其中以A型为主;在研究期间,NICU及ICU发生两次MRSA感染暴发。结论 MRSA在NICU及ICU易发生交叉感染;PFGE是医院感染暴发及流行病学的较好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该院的共420例受试者血浆,其中深部真菌感染者226例,非真菌感染者8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6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G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真菌感染者与对照组间比较葡聚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ROC曲线分析,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为25.33pg/mL,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0%、70.83%、72.0%、84.10%(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为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一种非组蛋白,具有多种核内功能。近年诸多研究发现,细胞外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晚期炎性递质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和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HMGB1通过活化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损伤细胞的被动释放而进入细胞外,细胞外HMGB1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表达分泌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外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等胞膜受体结合,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HMGB1靶向治疗将可能为炎症、癌症、氧化应激、无菌损伤等疾病开辟一个新的治疗途径。文中就HMGB1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外分泌和释放、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RM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并与Sanger测序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RM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检出率为36.67%(22/60),Sanger测序法检测突变检出率为33.33%(20/60)。HRM法检测突变检出率高于Sanger测序法,HRM法检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24%。结论 HRM法检测KRAS基因突变,灵敏度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成本低的特点,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院男性不育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0一2011年无锡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0例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进行支原体属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600例患者中Uu阳性143例占23.83%;Uu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普那霉素,耐药率为2.10%;耐药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环丙沙星,耐药率为58.74%.结论 Uu感染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不能作为治疗男性不育者支原体属感染的首选药物,而普那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对支原体属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在治疗中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作为治疗男性不育者支原体属感染后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为细胞核中一种典型的非组蛋白,于20世纪70年代在胸腺中与染色体DNA一起纯化而被发现,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高迁移性而得名。HMGB1曾称为HMG-1、ampho-terin,早期集中研究其核内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