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程控间歇脉冲输注联合患者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下产妇发生爆发痛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行分娩镇痛的产妇215例,年龄20~45岁,孕期≥37周,单胎头位,ASA Ⅱ或Ⅲ级。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接入电子镇痛泵,参数设置: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负荷剂量15 ml,脉冲剂量10 ml/h,单次追加剂量8 ml,锁定时间30 min,极限量30 ml/h。当产妇出现爆发痛时给予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共10 ml追加,根据产妇是否发生爆发痛分为两组:爆发痛组和无爆发痛组。记录产妇一般情况和分娩镇痛相关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爆发痛的相关因素。
结果 93例(43.2%)产妇发生爆发痛。与无爆发痛组比较,爆发痛组产间发热率明显升高、分娩镇痛满意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膜外镇痛中断、镇痛15 min后NRS评分增加和第一产程时间延长是发生爆发痛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镇痛15 min后NRS评分增加、硬膜外镇痛中断、第一产程时间延长是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生爆发痛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注射吗啡缓解侧切产妇产后会阴部疼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要求自然分娩且经历侧切的产妇145例,随机分为三组,脐带结扎后硬膜外分别给予内含1 mg吗啡(M1组)或2mg吗啡(M2组)的生理盐水10ml,或单纯生理盐水10ml(C组)。随访记录产妇产后24h内静息和活动状态现实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及活动时PPI中重度疼痛出现时间;同时记录吗啡相关不良反应。结果静息状态PPI中重度疼痛的比例M2组(2.1%)明显低于M1组(15.7%)和C组(19.1%)(P0.05);活动状态PPI中重度疼痛出现时间M2组(15.7±1.4)h明显晚于M1组(11.0±0.9)h和C组(11.0±1.0)h(P0.05)。然而,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的累积发生率M2组(102.1%)明显高于M1组(43.1%)和C组(12.8%)(P0.05)。结论脐带结扎后硬膜外注射2mg吗啡虽然显著减低产妇静息PPI中重度疼痛的比例并推迟活动时PPI中重度疼痛的出现时间,但是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需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或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infusion epiduaral,CEI)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86例,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2例。三组均使用首次剂量(0.12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 ml,镇痛泵均使用(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0ml。PIEB1组(P1组):5ml/30min,首次剂量注入30min后开始脉冲给药;PIEB2组(P2组):10 ml/60 min,首次剂量注入60 min后开始脉冲给药;CEI组(C组):10ml/h,首次剂量注入后立即开始持续给予背景剂量。三组均设置PCA量5ml,锁定时间30min。记录镇痛期间宫缩疼痛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Bromage评分、VAS评分3分的例数和(MBS)评分1分的例数;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镇痛药物用药总量、催产素使用量、PCEA按压次数,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产间发热的例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在分娩镇痛开始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P2组VAS3分的比率明显低于P1组和C组(P0.05)。镇痛期间,P1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P2组和C组,P2组单侧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P2组镇痛药物用药总量、PCE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明显长于P1组和C组(P0.05)。P1组与P2组器械助产与产间发热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中给予首次剂量后,间隔60min行PIEB模式注射技术,是一种更有效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μ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R组)和氯胺酮0.5 m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L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插管(T1)、切皮(T2)、胎儿取出断脐时(T3)产妇SBP、DBP、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及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T1、T2时L组SBP、DBP明显高于R组,HR明显快于R组(P0.05),T3时两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全麻剖宫产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轻微,不增加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可行性好,对母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清宫术是早期流产最常用的方法,单纯丙泊酚静脉全麻不能有效减轻术后宫缩痛。酒石酸布托啡诺和地佐辛都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药,通过激动κ受体产生镇痛镇静作用,同时对μ受体有拮抗作用,能明显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1],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研究在术前静脉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或地佐辛,旨在比较两者复合丙泊酚对清宫术后宫缩痛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持续背景输注不同剂量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疤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探讨较适宜的合理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疤痕子宫指征择期行剖宫产产妇180例,年龄22~40岁,体重50~8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00μg/ml(A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20μg/ml(B组),术后镇痛泵酒石酸布托啡诺含量140μg/ml(C组),每组60例。PCIA参数设置:持续背景剂量2.5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20 min。记录术后4、8、12、24、48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产妇满意度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术后8、12、24 h C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 B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组、C组(P0.05)。B组产妇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C组(P0.05)。三组排气时间、泌乳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术后宫缩痛时,120μg/ml布托啡诺持续背景2.5 ml/h输注,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不增加围产期风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材质硬膜外导管用于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PIEB)对分娩镇痛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初产妇200例,年龄24~30岁,BMI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组(S组)和普通塑料硬膜外导管组(N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连接程控硬膜外脉冲注射泵行硬膜外分娩镇痛,PIEB参数一致。记录给药后2、4、8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单侧阻滞的发生情况及中转剖宫产的例数,记录不良事件及产妇满意度。结果给药后4、8 h, S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单侧阻滞和中转剖宫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组比较,S组置管阻塞、置入血管、重新穿刺比例、置管时一过性麻木比例、注药受阻比例、导管打折和拉长比例以及固定导管处渗血、拔管后出血比例明显降低(P0.05)。S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N组(P0.05)。结论加强型钢丝硬膜外导管用于PIEB能改善分娩镇痛的效果,减少分娩镇痛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时,R组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和镇痛后60 min(T3)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N组在相同时间间隔记录上述参数。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T2时,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PI和S/D有下降趋势,大脑中动脉RI有增加趋势,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RS组,n=240)。记录产程中NRS疼痛评分及VAS镇痛满意度评分,产妇Bromage运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产妇346例,R组164例,RS组182例。第一产程NRS评分RS组2.2分(IQR 1.8~2.7分),明显低于R组2.4分(IQR 2~2.8分)(P0.001),第二产程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VAS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RS组47.2%,R组3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组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为5.5%,明显高于R组1.2%(P0.05)。结论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效果相似,但产妇不良反应更少,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