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4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蔡逸馨  王畇钦  王娟  李谨 《口腔医学》2022,42(2):103-109
目的 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进行分离培养,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组织块联合胰酶消化法培养不同年龄患者的hDPSCs,记录细胞爬出时间,显微镜下观察比较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并对细胞行体外成骨、成脂诱导,观察矿化结节和脂滴的形成。CCK8细胞增殖实验比较细胞增殖能力,并通过qRT-PCR比较各组细胞成牙/成骨相关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骨钙素(OCN)、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骨桥蛋白(OPN)、Ⅰ型胶原(COL-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年龄患者的hDPSCs基本呈梭形,但随着年龄增长,不规则形态的细胞数目增多,且细胞爬出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各组细胞CD90、CD73高表达,CD146低表达,CD34不表达。在成骨及成脂诱导下,各组细胞均能够形成矿化结节和脂滴。CCK8检测及qRT-PCR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hDPSCs增殖能力下降,成牙/成骨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来自不同年龄供体的牙髓组织中均可提取出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细胞增殖与年龄相关,各年龄段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成骨细胞,但随着供体年龄增长,成牙/成骨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样本人群中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情况及性别、年龄、后牙缺失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分析在病理状态下,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关系,及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侵犯程度对窦底黏膜增厚的影响。方法选用334例符合标准患者的双侧上颌窦影像资料,包含636个上颌窦。在NNT软件界面下在矢状及冠状面记录患者上颌窦黏膜厚度(A型:≤2 mm; B型:>2 mm)、性别、年龄和上颌后牙缺失及根尖周病变的存在情况。对于无后牙缺失及存在清晰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的患者,记录病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OS型(病变与上颌窦底存在一定距离); CO型(病变仅接触上颌窦底但未突破); IS型(病变突入上颌窦底)。所有患者按照年龄分为3个组:18~40岁; 41~60岁;>60岁。结果上颌窦黏膜病理性增厚的比例为40.4%,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对上颌窦底黏膜增厚有明显影响(P=0.00),黏膜增厚比例为77.9%; 3种不同类型的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变与窦底的波及关系造成的窦底黏膜增厚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30);男性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45.6%)显著大于女性(36.3%)(P=0.01); 41~60岁及60岁以上人群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显著大于40岁以下人群(P=0.00);上颌后牙有缺失时上颌窦底黏膜发生黏膜增厚的比例(58.9%)显著高于上颌后牙无缺失的情况(35.7%)(P=0.00)。结论根尖周病变是导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根尖周病损逐渐侵入上颌窦内,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但是,当上颌后牙根尖周存在病变时,即使病变范围未触及上颌窦底,也不能排除上颌窦炎的可能性。另外,男性、中老年人群及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椅旁CAD/CAM系统(CEREC AC~(TM))进行全瓷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619例患者的667颗各类牙体缺损患牙采用西诺德的瓷睿刻系统(CEREC AC~(TM))进行临床即刻椅旁CAD/CAM全瓷修复,1年后对597例患者的603颗瓷睿刻修复体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采用USPHS修订版指标检查,包括美观——解剖形态、颜色匹配、边缘变色、表面质地;功能——边缘吻合性、磨耗(邻接、动静态咬合关系);生物学性能——牙髓活力、继发龋。结果 1年的随访结果发现,临床存留率达到95.11%,失败病例中修复体折裂占比为83%。93%的全瓷修复体表现出较高的美学评分,82%的修复体保持了较好的功能评分,而100%的修复体未见生物学并发症。结论不同牙体缺损患牙的瓷睿刻椅旁CAD/CAM全瓷修复,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耿楠  张堃  李谨 《口腔医学》2013,(2):78-83
目的通过Pitx2-Morpholino反义寡核苷酸显微注射方法沉默斑马鱼Pitx2基因,研究Pitx2基因早期功能下调对斑马鱼牙齿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通过Morpholino反义寡核苷酸显微注射方法功能下调斑马鱼Pitx2基因,观察胚胎在72 h内的发育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直接克隆Bmp4、Fgf8特异性基因片段,制作针对Bmp4、Fgf8的基因探针,对斑马鱼发育早期多个时段的胚胎进行整体原位杂交,观察Pitx2基因下调对Bmp4、Fgf8在斑马鱼腮弓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合成Bmp4、Fgf8基因探针。显微镜下观察实验斑马鱼胚胎在72 h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现经Morpholino显微注射斑马鱼胚胎出现发育迟缓或停止、心包水肿、脊索畸形、眼睛发育异常等形态学改变。原位杂交发现相对于野生型,Morpholino显微注射斑马鱼腮弓处Bmp4基因表达有所增强,Fgf8基因表达有所减弱。结论 Pitx2基因功能下调可使斑马鱼早期发育发生形态改变并使Bmp4基因表达增强,Fgf8基因表达减弱。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4,(8):584-587
目的探讨掺杂Fe3+的二氧化钛(TiO2)薄膜在体外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钴铬合金表面制备纯TiO2薄膜和Fe3+不同掺杂量的TiO2薄膜,然后以未制备TiO2膜的钴铬合金为对照组,采用贴膜法测试纯TiO2薄膜和Fe3+掺杂的TiO2薄膜分别在紫外光、荧光灯、黑暗条件下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并测定最佳抗菌活性时Fe3+掺杂量。结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纯TiO2薄膜组和Fe3+掺杂的TiO2薄膜组的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紫外光和黑暗条件下薄膜最佳抗菌活性时Fe3+/Ti的摩尔比为2%,荧光灯下为1.5%。结论掺Fe3+的TiO2薄膜抗菌活性高于未掺杂Fe3+的,且在黑暗中也可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通过调整Fe3+的掺杂量控制其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和水浴处理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临时冠材料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两种材料分别制备直径10mm厚2mm圆柱体18个,每种材料分3组,每组6个试件,分别为微波组、水浴组、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微波组在500W微波条件下处理3min;水浴组在55°C水中恒温浸泡30min。获取试件浸提液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细胞相对增殖率:微波组(78.4%±4.3%)和水浴组(54.4%±4.3%)均大于对照组(47.6%±3.6%),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各组间两两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材料细胞相对增殖率: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毒性分级皆为1级。结论:微波和水浴处理可有效降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临时冠材料细胞毒性,对双甲基丙烯酸复合树脂临时冠材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冷处理对钴铬合金烤瓷冠金瓷结合力的影响。方法将15个钴铬合金试件随机分为对照组(C)、烤瓷前深冷组(E1)、烤瓷后深冷组(E2)分别进行处理,采用平行界面剪切实验测定各组的金瓷结合力。结果对照组、烤瓷前深冷组及烤瓷后深冷组金瓷结合剪切强度分别为(33.20±0.64)MPa,(32.94±2.00)MPa,(36.69±1.81)MPa。烤瓷后深冷组金瓷结合力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烤瓷后对试件进行深冷处理可提高金瓷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9.
杜劲英  李建  张妍  张文燕 《口腔医学》2008,28(4):205-207
目的在钴铬合金表面制备Fe3+掺杂二氧化钛薄膜。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钴铬合金表面制备Fe3+掺杂二氧化钛膜,利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能谱仪分别表征薄膜的表面和横断面形貌、晶相结构及元素成分,并通过划痕法和磨损实验测试膜基结合强度及薄膜的耐磨性。结果钴铬合金试样表面形成一层厚约267~310 nm、平整致密的金黄色透明薄膜,薄膜成分为锐钛矿型二氧化钛,其主要元素成分有O、Ti、Fe。膜基结合力平均值为68.37 N,同等磨损实验条件下,镀膜试样的失重量约为未镀膜者的2/5。结论溶胶-凝胶法在钴铬合金表面制备Fe3+掺杂二氧化钛薄膜光滑平整,具有良好的膜基结合力与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杨  李谨  朱庆萍  吴大明 《口腔医学》2020,40(2):169-175
硅酸钙材料(calcium silicate cements,CSCs)是以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抗炎性、能促干细胞成牙/成骨分化,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牙科及整形外科等领域。近年来,以三氧化物聚合物(MTA)为代表的CSCs已被广泛应用于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穿孔修补和根尖屏障等牙髓治疗中。纳米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CSCs的理化性能、离子释放特征及生物学活性。CSCs可能是通过信号分子(如生长和分化因子)的激活/表达、与之应答的牙源性干细胞及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骨和牙本质再生。该文将对CSCs诱导牙源性干细胞成牙/成骨分化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