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药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NICU中低出生体重儿使用微量输液泵与配套注射器的情况,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方法 通过误差精度的计算,对20 ml无菌注射器设定不同的输液速度(1,5,6,10 ml/h)、不同的输液时间(5 min、30 min、1 h),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发现20 ml无菌注射器泵入到最后阶段,总有0.5~1.5 ml的残留液体无法泵入,输液泵显示注射完毕,对此将无菌注射器的尾部放在微量输液泵上的卡槽进行了调整,并将改进后20 ml无菌注射器不同的输液速度(5、6、10 ml/h)、不同的输液时间(5 min,30 min、1h)进行对比实验.结果 根据对比实验发现误差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输液速度误差精度分别为6.00%、3.80%、2.33%、1.30%.改进后的20 ml无菌溶药注射器能够完全泵完所有液体,不同的输液速度、不同输液时间的误差精度优于改进前.结论 微量输液泵与无菌溶药注射器经过改进后无药液残留,准确性高,误差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早产儿生后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及其早期诊断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胎龄小于37周,均经头颅B超确诊颅内出血的早产儿44例,并根据Papile分级为Ⅰ、Ⅱ、Ⅲ、Ⅳ级。生后5d内采用脑功能监护仪CFM6000描记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根据aEEG轨迹背景类型将脑电图结果分为正常aEEG波形、轻度异常aEEG波形和重度异常aEEG波形。结果 44例颅内出血早产儿中,aEEG正常14例(31.8%),轻度异常17例(38.6%),重度异常13例(29.5%)。44例患儿中,Ⅰ级颅内出血11例(25.0%),Ⅱ级颅内出血22例(50.0%),Ⅲ级颅内出血8例(18.2%),Ⅳ级颅内出血3例(6.8%)。异常aEEG预测Ⅲ、Ⅳ级颅内出血的敏感性为42.4%,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6.7%。aEEG重度异常预测Ⅲ、Ⅳ级颅内出血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81.8%,阳性预测值为93.5%,阴性预测值为69.2%。结论对早产儿生后aEEG监测能早期预测颅内出血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房降噪综合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指标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新生儿78例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未行干预)。干预组施行新生儿病房降噪综合干预措施,精密脉冲声级计24‐h测量病房噪声(每3小时测量1次)。记录两组新生儿在09:00、15:00、23:00及次日05:00四个时段的体温、心率、呼吸和入院时、出院前的体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干预后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在夜间23:00‐05:00达到国家标准。干预组新生儿23:00、次日05:00体温、心率、呼吸均低于09:00、15:00( P<0.05),且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前体重增加(P<0.05),且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反而升高(P<0.05)。结论病房降噪后,新生儿病房环境更利于新生儿的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晚期早产儿的出生率呈上升趋势.尽管在外观和体重上,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相似,但和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有着更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晚期早产儿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就晚期早产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一些临床问题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一、晚期早产儿的定义 晚期早产儿指胎龄34~36+6周(孕妇末次月经第239~259天)的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这一名词反映了这一群体存在生理发育不成熟风险和早产的特点[1]."晚期早产儿"曾经被称作"近足月儿",但因后者可能会造成误解:这一群体几乎足月,故在诊疗护理上低估其风险,像对待足月儿一样来处理.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5年正式提出用"晚期早产儿"取代"近足月儿"[2].  相似文献   
5.
肺液转运和新生儿肺发育密切相关,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如湿肺、肺透明膜病、肺炎多与肺液转运减少有关.该文介绍新生儿肺液平衡-肺液分泌与吸收平衡的特点,肺液增多的临床主要因素、重要的肺液转运机制及其调控,雾化吸入β受体激动剂或糖皮质激素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10h。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女,2h,因全身苍白2h入院。患儿系G2P1,胎龄39^+6周,因孕母胎盘早剥、大出血行剖宫产,出生体重3kg,Apgar评分1min3分,5min5分。患儿出生时给予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吸氧等复苏抢救治疗,全身苍白,不哭,反应差,即由产院转我院进一步诊治。病程中患儿无抽搐、尖叫、呕吐、腹泻、口吐白沫,伴气促,无呼吸暂停。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其父血型B型,母血型O型。  相似文献   
7.
背景: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不断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并且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多分化潜能。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的影响,及其在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分离小鼠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法分离总骨髓细胞,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的骨髓细胞培养法纯化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总骨髓细胞和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神经细胞诱导液培养2周。观察非黏附骨髓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能力,表皮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甲苯胺蓝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总骨髓细胞、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不断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效率明显增高。诱导2周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总骨髓细胞和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NeuN和NF-200;经甲苯胺蓝染色在部分细胞中可见神经元特异性标记尼氏体。证实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效率,经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8.
母乳和配方乳营养成分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进步,新生儿复苏与生命支持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持续生命体征监护、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体外膜肺等新技术使越来越多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在所有新生儿顺利康复与健康成长过程中,合理营养支持为之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高度黏附的成纤维样细胞,但也有研究显示处于非黏附状态的骨髓间质细胞也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骨髓中存在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7/12在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只,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表皮生长因子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109 L-1。收集第3代细胞,分别接种于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培养液中进行诱导。取30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平均分到两管中,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表皮生长因子,空白对照组加入普通完全培养基,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培养法,每天将非黏附骨髓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原来的皿中为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转移第1次定义PO1,第2次为PO2,依次类推,培养12 d终止。 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结果,亚甲基蓝染色显示每皿细胞克隆的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区域占皿底面积的百分比及克隆数目。 结果:非黏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第4天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后,继续培养仍能够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增形成克隆;诱导后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无论是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还是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不断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且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 < 0.05)。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PO1~PO5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形成的贴壁细胞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54倍,4.25倍,2.51倍,1.56倍,1.25倍,2.01倍;所产生的克隆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2倍,1.8倍,1.4倍,1.4倍,1.1倍。 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有效促进骨髓中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悬浮状态下增殖,明显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富集效率。  相似文献   
10.
无创经皮监测(transcutaneous monitoring,TCM)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常用技术,具有连续性、无创性的特点,能直观反映危重新生儿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变化,对新生儿监护意义重大.该文阐述TCM的使用方法,比较TCM与其他监测手段的优缺点,并介绍其在新生儿转运及NICU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