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8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QCM反应性监测方法研究了暴露在博物馆模拟展柜中的青铜文物模拟材料的腐蚀行为及规律,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以及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手段,对青铜文物模拟材料在腐蚀60 d后的腐蚀形貌与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光照的存在以及温度、湿度的升高都会加速青铜文物模拟材料的腐蚀,其中ERCO LED灯在色温为4 000 K时对青铜文物模拟材料的腐蚀影响最严重,在腐蚀60 d后的主要腐蚀产物为Cu2O、CuO、SnO、SnO2,还有少量铜的碳酸盐、铜的硫酸盐与铜的硫化物、铜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铜的氯化物。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三氯乙烷(1,1,1 Trichloroethane)污染场地,采用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地下水污染迁移转化模型,描述了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的潜在能力。通过对污染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发现氯代烃污染物主要存在于地下2~6 m的地层中,被污染的区域面积约1 000 m2,并且场地含水层中发生了自然衰减过程。地下水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场较为稳定且水力梯度较小,联合吸附作用共同导致了污染物的缓慢迁移扩散。考虑到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利用等温吸附实验和自然衰减模拟实验,计算和优选了三氯乙烷在含水层土壤中分配系数为0.06 m3/kg和准一级降解动力学参数为0.005 d-1。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模拟,预测污染区域的高质量浓度三氯乙烷的衰减,且5年后三氯乙烷的最高质量浓度低于300 μg/L的荷兰标准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下水中常见的三氯乙烷(TCA)和二恶烷复合污染的去除问题,在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构建零价铁-厌氧活性污泥耦合体系,深入研究了耦合体系对TCA和二恶烷的降解特性,并对降解动力学及菌群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耦合降解机制。研究表明,耦合体系极大地提高了TCA和二恶烷的降解率,使之分别达到97.5%和92.0%,且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TCA通过零价铁还原脱氯生成氯乙烷。最后通过研究零价铁腐蚀产物与微生物菌群结构得到了耦合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分散法和溶胶浸渍法制备了Mn3O4修饰电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研究了不同方法修饰的Mn3O4阳极对MFC产电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分散法制备的Mn3O4作为阳极,MFC最大功率密度为0.172W/m2,相比对照组降低了22%;产电菌在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受到了抑制。溶胶浸渍法制备的Mn3O4作为阳极,MFC最大功率密度则为0.431W/m2,相比对照组增加了93%;MFC的电荷转移内阻降低了67%,并具有赝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油田采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负荷,提高其可生化性,采用O3/UV和O3/H2O2氧化法对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氧化时间、H2O2与O3物质的量之比、pH以及紫外灯功率对采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单独臭氧氧化相比,O3/UV以及O3/H2O2联用技术对采油废水中的COD及聚丙烯酰胺(PAM)的去除效果更为显著,废水可生化性均有所提高,且O3/H2O2氧化法对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程度更大。O3/UV氧化法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质量浓度为19.7 mg/L,紫外灯功率为18 W,氧化时间为30 min,可生化性(B/C)提高至0.092;O3/H2O2氧化法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质量浓度为19.7 mg/L,H2O2与O3物质的量之比为0.3,氧化时间为30 min,B/C提高至0.175。氧化预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了后续生化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以葡萄糖为底物,采用10 L完全混合式反应器研究了进水COD为1 000、1 500和2 000 mg/L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量、分子量分布和组成成分的影响。在进水COD相同条件下,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量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水力停留时间相同时,进水COD越高产生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量越多。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小分子量(Mr<1×103)部分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所占百分比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中间分子量(1×103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在强碱、强氧化条件下,由硝酸银合成高碘酸银钾的液固配合反应宏观动力学模型,推导了两种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式,并经实验验证。高碘酸根的初始浓度c0AL≤55.6 mmol/L时,反应为传质控制,动力学表达式为[1-(1-xB)1/2]·(1+110.7x1/2.04B)=t;当55.6 mmol/L≤c0AL≤139 mmol/L时,反应处于传质和反应阻力共存区,动力学表达式为100.6[1-(1-xB)1/2]·[1-(1-xB)1/1.51]=t。与实际数据相比较,两种情况下的动力学方程式均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8.
以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方程拟合不同水温条件下臭氧对A254(254 nm的吸光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过程,分析了表观一级反应速率系数k(t)的变化规律。拟合结果表明,当水温在280~313 K时,60 min内A254和DOC的k(t)变化范围分别为(0063 5±0031 6)~(0089 5±0044 1)min-1和(0011 0±0005 7)~(0020 9±0002 9)min-1,且都随反应时间呈整体下降趋势。DOC平均活化能约为A254的2倍,臭氧对DOC的去除更易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另外,较高的溶解臭氧质量浓度有利于在低温条件(280 K)下在反应初始阶段就获得较大的DOC反应速率系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玉米、土豆和番薯等蔬果类浸出液在景观水体原位生物修复中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蔬果类浸出液能促进水体中微生物生长,加快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添加10 m g/L的玉米浸出液,模拟废水中的COD最终去除率增加了12.37%,并且混合浸出液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单一组分。在景观水体的原位生物修复中,投加玉米-土豆混合浸出液,COD、NH3-N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增加了6.01%、8.05%和20.59%,取得了一定的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GC/MS分析表明:水中微量间二甲苯在以高压汞灯为光源,负载型纳米TiO2为光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了间甲基苯甲醛和2,6—二甲基苯酚等中间产物。初始浓度在6.68mg/L一17.36mg/L,水中微量间二甲苯的光催化氧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应,反应可由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拟合,其表现速率常数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半衰期则随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