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从六经传变角度分析"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探索完善临床遇见的"虚不受补"问题。[方法]归纳疾病传变如五脏、六经、表里传变的一般规律,总结各类传变的治疗原则,辨析虚实辨证和补法分类,分析产生"虚不受补"的常见现象,提出正确进补的原则与条件。[结果](1)有外感、肺部邪气重,先解表、宣肺,然后才能进补;(2)肠胃有邪气,不可进补,先泄邪气通腑然后可进补;(3)少阳枢机不利则气机不畅,不可进补,先理气转机方可进补;(4)疾病的治疗有表里虚实之辨,也有标本缓急之别,标本之辨在辨证施治时至关重要。[结论]"虚不受补"大多数时候是进补顺序错误导致,在进补前辨别人体的气血状态,对症施药,则可以缓解甚至消除因为进补不当带来的不舒适。解表、健脾胃、活气血、寓消于补是解决虚不受补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h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方法 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126例Ch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等,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者中男64例、女62例,年龄22 ~80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直径0.6~16.1 cm。右侧70例、左侧56例。均行超声、CT或核磁共振检查。110例行超声检查,63例为低回声、23例为高回声、13例为等回声、10例回声不均或混杂回声、1例为弱回声。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提示42例未见明确血流信号,68例可见血流信号,其中60例为点状或边缘血流信号。54例行CT检查,50例平扫呈低或等密度,4例为高密度,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多低于肾实质,延迟期仍有强化。97例行核磁共振检查,96例T1加权成像呈低-等信号,1例病灶中可见点状高信号,71例T2加权压脂成像呈高-等信号,26例呈等-稍低或混杂信号。9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明显扩散受限,4例扩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64例,根治性手术6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hRCC,T1N0M0 91例、T2N0M0 15例、T3N0M0 20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0 48.2%(54/112)、CD117 92.3%(96/104)、波形蛋白 8.0%(9/112)、CK7 85.6%(95/111)、胶体铁 97.6%(83/85)。结论 ChRCC相对少见,恶性程度低,整体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不典型,核磁共振是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转移性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郑伟达教授师从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行医40余年,是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临床取法仲景,善用经方,不拘时方,用药精当,对肿瘤、肝硬化、风湿病、前列腺病、冠心病等疑难杂病造诣颇深,经验独到、启人心智、匠心独运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防治。提出"以人为本,科学抗癌"和"癌症瘀毒理论"的先进理念,创立了"治癌新十论"和"伟达慈丹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研制了国家准字号抗癌新药"慈丹胶囊",其研发的慈丹胶囊、参灵胶囊等多项成果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其中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医学类专著45部,在肿瘤病的防治及疑难病的治疗上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5.
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疼痛医学提出了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Sympathetically maintained pain,SMP)的概念,定义为用局麻药阻滞支配疼痛区域的交感神经所能缓解的疼痛。而对阻滞交感神经无反应的疼痛称为非交感神经依赖性疼痛(Sympathetically independent pain,SIP)。  相似文献   
6.
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的疗效。方法:选择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第Ⅱ、Ⅲ支)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过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或开颅手术。局麻监护下,经口内解剖,分离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微量注射器直视下注入阿霉素3mg。结果:39例患者术后1周内三叉神经痛症状不同程度减轻,其中72.5%(29/40)在术后24h内疼痛减轻,25%(10/40)在术后1周内疼痛减轻,无效2.5%(1/40)。术后2年内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7.5%(3/40),复发患者症状均较前减轻,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较前减少。结论:经口明视下阿霉素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牛蒡子对运动训练大鼠睾酮及相关激素含量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为模型,55只42 d龄雄性Wistar大鼠为对象,随机分为5组:静止组(C组)、运动组(M组)、运动+低剂量牛蒡子组(AML组),运动+中剂量牛蒡子组(AMM组),运动+高剂量牛蒡子组(AMH组),每组10只(剔除不符合实验要求的大鼠5只)。每天灌胃ig给药1次,牛蒡子组剂量分为0.5,1,3 g·kg-1,ig体积为5 m L·kg-1,C,M组ig等量生理盐水。42 d力竭游泳训练后,测定体重、力竭游泳时间及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结果:体重,运动组小于静止组(P<0.05);牛蒡子各组>运动组(P<0.05)。力竭游泳时间,运动组与静止组无明显差异;牛蒡子各组明显长于运动组(P<0.01),且随剂量增大而延长。血清睾酮水平,运动组为(3.51±1.46)nmol·L-1低于静止组(P<0.01);牛蒡子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4.85±1.54),(4.97±1.47),(5.07±1.56)nmol·L-1,高于运动组(P<0.01)。血清皮质酮水平,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血清睾酮与皮质酮比值变化与睾酮变化较为一致。血清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水平,静止组与运动组无显著差异;牛蒡子各组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补充牛蒡子可以从多靶点、多途径纠正由于运动导致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紊乱,有效预防血清睾酮水平的降低,进而增强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麻籽对运动训练大鼠睾酮及相关激素含量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为模型,55只42 d龄雄性SPF级Wistar大鼠为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5组:静止组(C组)、运动组(M组)、运动+亚麻籽(FM)Ⅰ组(FMⅠ组),运动+亚麻籽Ⅱ组(FMⅡ组),运动+亚麻籽Ⅲ组(FMⅢ组),各组均为10只。每天ig 1次,亚麻籽组剂量分别为0.75,1.5,4.5 g·kg-1,ig体积为5 m L·kg-1,C,M组ig等量生理盐水。力竭游泳训练42 d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力竭游泳时间和血清睾酮等相关生化指标。结果:体重M组C组(P0.05);FM各组体重均M组(P0.05),且FM组间无显著差异。力竭游泳时间,M组与C组无明显差异;FM各组明显长于M组(P0.01)。血清睾酮水平,M组低于C组(P0.01);FM各组均高于M组(P0.01),分别为(4.83±1.15),(4.93±1.13),(5.11±1.12)nmol·L-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皮质酮水平,C,M,FM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睾酮与皮质酮比值变化与睾酮变化较为一致。血清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水平,C组高于M组,但无显著差异;FM各组高于M组(P0.05),且FM各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补充亚麻籽可以纠正由于运动导致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紊乱,有效预防血清睾酮水平的降低,进而增强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以肝细胞癌为主。郑伟达教授以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分型: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湿热结毒型、肝阴亏损型。郑教授在临证辨证中,灵活运用慈丹胶囊,均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取郑教授临床4例医案,仅就肝郁脾虚型肝癌进行探究,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的腓骨肌萎缩症X型的临床特点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报道1例国内未报道过的CMTX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x32基因突变,分析该例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改变特点。结果该患者为基因检查确诊Arg424Trp(R142W)突变的CMTX。临床存在可逆性眼震,电生理提示感觉运动神经受累均受累,轴索髓鞘均损害。肌肉活检提示慢性神经源性病理改变。周围神经活检示周围神经髓鞘损害为主。BAEP提示可逆性中枢性损害。结论 R142W突变的CMTX可以在应激条件下出现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