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膈养阴汤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抽取6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IMRT),6MV-X 95%PTV DT:60Gy/1.8-2Gy/30Fx-33Fx。治疗组30例从放疗第1天至放疗结束后2周口服清膈养阴汤,每日1剂;对照组单纯放疗,观察2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发生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和病变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也显著推迟。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膈养阴汤预防放射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方法:将68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34例,同步放化疗组采用卡培他滨同步放化疗,单纯化疗组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比较2组1、2、3年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同步放化疗组1、2、3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而1、2、3年总生存率,2级及以上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外周神经毒性和1级及以上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较单纯术后化疗提高了1、2、3 年无进展生存率,不良反应能耐受,未降低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通幽汤加减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瘀血阻膈型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70例瘀血阻膈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5例,试验组通幽汤加减+同步放化疗,对照组同步放化疗。共约6~7周。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57%、65.7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幽汤加减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瘀血阻膈型中晚期食管癌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大分割与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临床参照.方法 分析六安市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放射分割方式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5),观察组给予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1 a、2 a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观察组治疗2周内完全缓解为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96.43%,与对照组的9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 a、2 a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分割治疗,且并未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剂量超过160 mg)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在达到大剂量前1天、大剂量治疗当日等5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患者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完全缓解率(无痛患者比例)随治疗时间逐渐提高,治疗1周可达到6.54%。有效缓解率(疼痛评分≤3分患者比例)在治疗当日达到近50%,治疗1周可达到90%。患者治疗1周的盐酸羟考酮平均日剂量为228.88 mg。与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前相比,大剂量盐酸羟考酮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当日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为10.28%,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减低。结论大剂量盐酸羟考酮可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在中重度癌痛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50例ⅢA~ⅢB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MAT组和静态适形调强(IMRT)组,每组25例。分别接受VMAT和IMRT治疗,并同步给予足叶乙苷+顺铂方案化疗。随访至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放疗并发症情况。结果 VMAT组和IMRT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和IMRT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2%、40%、8%、56%和76%、32%、4%、52%,其中VMAT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低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MRT技术在临床疗效方面并不优于IMRT,但其可能一定程度降低了放射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肺散结方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10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同步放化疗+补肺散结方)与对照组(单纯同步放化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0.0%,与对照组(78.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方面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肺散结方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近期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调胃和血汤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将50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调胃和血汤联合口服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单独口服阿帕替尼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20/25)和60%(15/2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分别为(78.40±6.88)分和(68.40±10.2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1级手足皮肤损害、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4%、4%、4%和28%、32%、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胃和血汤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可以减轻阿帕替尼的近期毒副反应,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时,常规切线野、四野调强与五野调强技术对保护正常组织和改善靶区剂量均匀度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四野调强与五野调强三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 F。所有计划达到50 Gy剂量覆盖95%靶区体积要求。分别比较上述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均匀度以及正常组织如肺、心脏所受剂量。结果 PTV靶区内平均剂量及高于处方剂量105%(52.5 Gy)、110%(55 Gy)的受照体积比较,常规切线野与两种调强技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调强技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肺V20、V40及平均剂量中,常规切线照射组均高于四野、五野调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调强技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肺接受10 Gy的受照体积,五野调强组V10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常规切线野与四野调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V30、V40、平均剂量方面,四野及五野调强可明显减少心脏照射剂量及体积,与常规切线野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调强技术在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度方面要明显强于常规切线野技术,且可减少肺及心脏的受照剂量及体积;五野调强与四野调强相比,在各方面没有显著优势,且增加了患侧肺受低剂量(10 Gy)照射的体积。因而,四野调强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六安市中医院肿瘤放疗科收治的50例ⅢA~ⅢB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MAT组和静态适形调强(IMRT)组,每组25例。分别接受VMAT和IMRT治疗,并同步给予足叶乙苷+顺铂方案化疗。随访至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放疗并发症情况。结果 VMAT组和IMRT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VMAT组和IMRT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心脏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2%、40%、8%、56%和76%、32%、4%、52%,其中VMAT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低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VMRT技术在临床疗效方面并不优于IMRT,但其可能一定程度降低了放射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