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技术观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现用于糖尿病合并NAFL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机制和早期诊断提供代谢水平上的依据。方法:采用GC/MS检测20例正常人(正常组)、2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组)以及30例糖尿病合并NAFLD (合并组)的尿液样本中小分子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正常组、单纯组以及合并组的代谢谱变化。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组的代谢谱完全分离,正常组和合并组的代谢谱分离良好。利用Wiley和NIST等数据库筛选和鉴定了19个与糖尿病合并NAFLD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经过代谢通路分析,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体内存在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异常。结论: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异常有关,尿液中鉴定的代谢物有望成为糖尿病合并NAFLD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秦艽汤(Daqinjiao Decoction, DQJD) HPLC指纹图谱及其9种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DQJD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备15批DQJD样品,以Venusil XBP C18(4.6 mm×250 mm, 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30℃,进样体积5μL,检测波长237 nm,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相似度分析,以马钱苷酸(loganic acid),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芍药苷(paeoniflorin)、升麻素苷(cimicifugin)、阿魏酸(ferulic acid)、甘草苷(glycyrrhizin)、5-O-甲基维斯阿莱醇苷(5-O-methylvisalaitol glycoside)、黄芩苷(baicalin)、甘草酸铵(ammonium glycyrrhizinate)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含量分析方法。结果:15批DQJD的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系统药理学视角结合计算方法,深入解析中药复方苓桂术甘汤(LZD)中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协同性。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以及PubChem中检索出LZD的主要化学成分,使用ACD/Labs软件对LZD主要化学成分进行ADMET筛选;从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NAFLD相关的作用靶点,运用SEA、HitPick靶点预测系统依次检索各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取两者交集获得LZD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集,同时,提出利用最小集合覆盖算法(SCP)优化出LZD治疗NAFLD的关键成分集;进一步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LZD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通过基于网络距离的计算方法发现LZD关键成分之间的协同治疗作用;最后,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ADMET筛选、靶点预测与识别,筛选出LZD中主要活性成分116个及其作用的78个潜在NAFLD靶点;利用SCP算法优化出LZD中的22个关键成分;对基于STRING构建的PPI网络分析,发现2个核心子模块,同时利用网络扰动计算方法,发现LZD中22个关键成分中有14个成分之间存在协同治疗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ZD主要通过25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乙型肝炎(hepatitis B)、TNF、丙型肝炎(hepatitis C)、HIF-1等;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显示,LZD中的Quercetin、2-methoxyphenylacetone、cinnamic acid、methyl cinnamate、dimethyl phthalate、diethyl phthalate等有效成分与AKT1、CXCL8、JUN、MAPK8、TNF等5个重要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LZD的药效物质基础,探讨了LZD的药理作用机制,为LZD的临床应用以及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三七诱导肝小静脉闭塞病大鼠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土三七水煎剂灌胃法诱导大鼠复制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动物模型。方法:土三七2 250 g水煎制成浓度为含生药1.5 g/ml的药液。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土三七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正常组4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高浓度(15 g·kg-1·d-1)、中浓度(7.5 g·kg-1·d-1)、低浓度(3.75 g·kg-1·d-1)的土三七药液灌胃,正常组给予温开水灌胃。灌药1周后各组随机处死一半,剩余大鼠于给药2周后处死,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学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土三七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大鼠分别有78.95%(15/19)、68.42%(13/19)、57.89%(11/19)出现了HVOD病理表现;土三七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升高(P0.01);高浓度组较中浓度组作用更明显(P0.01)。结论:土三七水煎剂灌胃法可以成功复制HVOD大鼠模型,其表现和病理改变与人类HVOD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血清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变化,为两种中医证型的科学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GC/MS技术检测过敏性鼻炎患者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以及正常人的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A-DA)分析,研究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患者代谢谱具有良好的分离趋势,并与健康人对照组有明显区分。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2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代谢物。在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患者中筛选得到了丙氨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Z)-O-十八碳烯酸、十八烷酸6种差异代谢产物。[结论] 过敏性鼻炎肺虚感寒证和肾阳亏虚证的代谢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方面,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临床不同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预防给药花旗松素对CCl_4造成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花旗松素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浓度为0.5%的CMC-Na溶液,花旗松素组每天灌胃给予含花旗松素(150μg/g)的CMC-Na溶液,连续灌胃给药14天。末次给药后2 h,模型组和花旗松素组腹腔注射CCl_4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造模后24 h取血及肝脏,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测定大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分析其代谢谱变化,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指数增加(P0.01),ALT、AST增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MDA水平增高(P0.05),肝组织的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花旗松素组肝指数降低(P0.01),ALT、AST水平降低(P0.01),SOD活性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存在差异性代谢物12种:牛磺胆酸、胆酸、去氧胆酸、苏氨酸、焦谷氨酸、谷氨酸盐、PE(16∶0)、二十二碳五烯酸、PE(18∶1)、PE(18∶2)、PS(18∶1)和PS(18∶2),给药花旗松素后这些差异性代谢物有回调趋势。结论花旗松素对CCl_4造成的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调节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紫花盆炎方(ZHPYP)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借助代谢组学技术分析ZHPYP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的疗效机制。方法: 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正常人的血清,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L-4和IL-10因子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血清样本。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3周时,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IL-4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组和正常组血清代谢谱区分明显,治疗后组代谢谱位居于二者之间,并趋近于正常组,呈现回归正常的趋势。ZHPYP干预后可以引起患者体内16种内源性代谢物的表达变化,通路分析显示主要通过影响苯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结论: ZHPYP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炎症指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三化汤对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清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纯净水,干预组灌胃三化汤水煎液,连续给药10 d。10 d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水杨酸甲酯为内标进样测定,按标准曲线法计算血清中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6:0、C8:0、C12:0、C13:0、C16:0、C18:0、C20:0、C10:0、C14:0等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14:1T、C14:1、C15:1T、C15:1、C16:1T、C16:1、C17:1T、C17:1、C18:1N12T、C18:1N7T、C19:1N12T、C20:1T、C22:1N9T、C22:1N9、C24:1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反式不饱和脂肪酸(trans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RNF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血清中C16:0、C18:0、C20:0、C10:0、C14:0等SF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C14:1T、C14:1、C15:1、C16:1T、C16:1、C17:1、C18:1N12T、C18:1N9T、C18:1N7T、C20:1T等MUF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RNF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清存在脂肪酸代谢紊乱,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明显;三化汤干预后显著改善了其血清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反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异常变化,调节紊乱的脂肪酸谱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代谢组学变化层面揭示“湿热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湿热证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例为对照,联合选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和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两个代谢物检测平台,对血清样本进行全谱代谢组学检测。并运用多维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索三种不同疾病湿热证的共性及特异性变化物质。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疾病湿热证组间代谢组学差异物质,并与健康组对照,发现肌苷、尿苷、天门冬氨酸、油酸甘油酯、乳酸盐是三种疾病湿热证的共同变化物质。结论: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疾病的典型湿热证之间,既有反映不同疾病的差异性物质,又存在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物质,从而在代谢水平上为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为基础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筛选出可用于ESRD早期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ESRD血液透析患者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GC/MS检测63例ESRD患者(病例组)和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分析两组样本血清代谢谱,寻找两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对照组和病例组的代谢谱区分良好,利用数据库NIST、Wiley Registry代谢组数据库和标准品数据库鉴定出34个差异代谢物,绘制34个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羟胺、尿素、富马酸等28个代谢物面积大于0.5。结论:ESRD患者存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尿素循环、嘌呤代谢等代谢异常,血清中鉴定的羟胺、尿素、富马酸等28个代谢物有望成为诊断ESR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