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7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411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137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1713篇
预防医学   20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601篇
  9篇
中国医学   1747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究芒针深刺秩边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8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针组(正常组9只,其余两组各36只),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芒针组采用芒针深刺秩边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 d、3 d、5 d、7 d取受损段脊髓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术后5 d和7 d,芒针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和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损的脊髓组织松散,灰质中有许多空洞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芒针治疗后,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NF-kB、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且在3 d、5 d、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部位的空洞及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大量聚集引起级联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芒针的抗炎机制可能包括抑制HMGB1的表达,降低NF-kB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促炎因子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顺铂敏感株及耐药株的基因芯片表达数据,筛选差异基因及关键通路,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探讨关键集群功能。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利用GEO2R工具筛选差异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经DAVID富集得到相关特征基因与信号通路信息。结果:通过芯片分析共获得481个差异表达基因,相比于敏感细胞株,顺铂获得性耐药细胞株中有418个上调基因和63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piRNA代谢、DNA甲基化修饰、细胞有丝分裂及细胞周期进程等信号通路。蛋白复合物预测得到主要功能集群6个,分别与细胞趋化性、细胞角化性、piRNA代谢过程、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分泌调节及染色质沉默相关生物进程相关。结论: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顺铂耐药细胞株特征基因及信号通路,其中SAA1、KRT5、TDRD9、BCL2A1、CSF1R和HIST1H1A等显著上调基因及其功能集团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临床疗效,明确其与卡马西平相比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丛针浅刺结合2/100 Hz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要面部疼痛概况量表(BPI-Facial),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期)的疼痛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2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BPI-Facial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随访期VAS评分及BPI-Facia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针浅刺结合电针治疗TN在疼痛缓解程度、疼痛对面部特定活动及日常生活影响的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和后效应上,均优于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皂苷、总酚酸)配伍后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体内药物浓度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变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组成上述主要有效部位用量配比不同的9个组方,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ig给药,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的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血浆药物浓度。DAS 3.2.6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并运用总量统计矩法和综合评分法对整体药动学特征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最后进行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研究,获得各药物浓度与药效之间的定量方程。结果葛根素、阿魏酸和川芎嗪在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所差异。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研究表明不同配伍对总量零阶矩、总量平均滞留时间、综合评分等参数影响不一。主要有效部位正交配伍给药后,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中SOD和CAT的降低。各PK-PD模型均采用Sigmoid-Emax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之间相关性良好,R值均大于0.85。结论养阴通脑颗粒主要有效部位配伍对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和抗氧化指标具有一定影响;中药复方多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和综合评分法进行研究;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中药复方多成分药动学与药效学之间相关性的评价与预测。  相似文献   
5.
消渴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关于消渴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饮食、服药宜忌古已有之。其思想发源于《内经》,具体论述始于《伤寒杂病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医籍中不断积累完善,到了唐代《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时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自成体系。通过系统总结唐以前医籍所载关于消渴病饮食及服药宜忌内容,分析其内在规律,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对糖尿病饮食宜忌相关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五味子醋制前后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UPLC-Q/TOF-MS解析生、醋五味子饮片中主要的木脂素类成分,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出炮制前后潜在的差异化学成分,即化学标记物。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著差异成分相关的主要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预测生、醋五味子潜在的质量标志物。结果筛选了五味子醋制前后差异性成分40个,其中8个为生、醋五味子之间显著性差异成分(即化学标记物)。鉴定并确认了其中的5个化学成分,分别是5-羟甲基糠醛、五味子甲素及其同分异构体、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酯丁。而其余3个化学标记物通过解析一级、二级质谱信息,推测它们很可能也属于木脂素类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并确认的5个潜在质量标志物与五味子的主要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最终五味子乙素和5-羟甲基糠醛被确定为最具代表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论五味子醋制前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经研究分析确定五味子乙素和5-羟甲基糠醛可作为五味子醋制前后代表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并推测木脂素类成分可能为五味子醋制保肝的重要效应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6.48±7.81)岁,病程(12.82±15.68)个月,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参照临床评定标准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有1例脱落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是18.56±4.81,18.61±3.72,治疗后分别为9.41±5.19,13.55±3.68,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75.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变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obb角分别为(17.95±4.45)°,(18.14±3.59)°,治疗后分别为(18.14±3.59)°,(15.49±1.75)°,治疗组Cobb角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与腰椎斜扳法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有疗效,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对Cobb角的影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谷红注射液(guhong injection,GHI)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H9c2心肌细胞,CCK-8比色法筛选GHI实验剂量。将细胞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GHI低、中、高剂量组(30、60和90μL·mL^-1)、阳性药组(维拉帕米注射液7.5μL·mL^-1)、GHI+LY294002(PI3K抑制剂)组和LY294002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建立缺氧4 h复氧16 h的H/R损伤模型。ELISA检测各组细胞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p-PI3K、PI3K、p-AKT、AKT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LDH、CK-MB均降低(P<0.05),MDA降低(P<0.01)、SOD升高(P<0.01)。p-PI3K/PI3K、p-AKT/AKT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给予LY294002后,与模型组相比,LDH、CK-MB、MDA及SOD无显著性差异,p-PI3K/PI3K、p-AKT/AKT及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GHI可以明显减轻H/R对H9c2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出抗氧化应激与抗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高纯度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并评价其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方法 采用柱色谱提取法和中压液相色谱法从奇蒿花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采用MTT法评价该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 柱色谱提取的提取率和中压液相色谱法的回收率分别为99.0%,61.2%,总回收率为54.0%。随着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浓度升高,HeLa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形态损伤增加,受试药物的IC50值为26.5µg·mL-1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节能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制备方法。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HeLa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