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尤建良教授诊治中晚期胃癌认为中焦失调是内环境失衡的关键,调理中焦脾胃功能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调平衡的核心思想;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靶向性;遣药多选用药对及平性温和之品,药性轻灵,而少用大寒大热之品,提倡量少力宏。此外,尤教授论治肿瘤时注重精神情志和饮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时时不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饮食调理。尤教授临证诸法合用,从而稳定病灶,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596-1597
尤建良教授从医3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尤教授临证常喜用药对,临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介绍尤建良教授治疗胃癌常用药对,以总结其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的现状,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8月。根据研究目的提取相关信息,将发表年份、期刊、作者地区、作者数、发表篇数、肿瘤分类、干预措施、文献的方法学质量(AMSTAR)作为结局指标。结果:最终纳入288篇符合标准的文献,2008年—2016年间发文量呈快速递增趋势;除会议、学位论文外的221篇文献发表在125种期刊上;作者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篇文献作者数在1~11人不等;涉及的恶性肿瘤类别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共15种;干预措施为药物者274篇(占94.8%),中药注射剂130篇(占45.0%);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多数文献质量中等,且与发表时间无关(P=0.426)。结论:国内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的文献总量较高,但总体质量欠佳,今后需努力完善中医领域中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强调规范的系统评价流程。在保持中医药诊疗特点的同时,参照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加快中医肿瘤临床诊疗体系的构建,推动中医肿瘤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核苷类成分是半夏的主要药效物质,通过比较半夏及其炮制品中主要核苷类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半夏及其炮制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对半夏及其炮制品的主要核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筛选出炮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结果:测定结果表明,生半夏中各核苷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炮制品;法半夏中鸟苷、腺苷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姜半夏(P<0.05),与清半夏各成分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姜半夏和清半夏未见明显区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生半夏及其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得到生半夏与法半夏的差异性成分为尿苷、胸苷;生半夏与姜半夏的差异性成分为尿苷、鸟苷、腺苷、胸苷;生半夏与清半夏的差异性成分为尿嘧啶、尿苷、鸟苷、腺苷、胸苷;法半夏与姜半夏、法半夏与清半夏的差异性成分均为尿嘧啶、鸟苷、腺苷;姜半夏与清半夏未见明显区分。以上结果表明核苷类成分含量可体现半夏及其炮制品之间的差异。结论:该实验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准确、稳定且易于操作,为半夏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5,(10)
目的探讨活血通腑方(大黄、桃仁、芒硝、延胡索、莱菔子、红花)对CD40、CD40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及其对大鼠术后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150只,采用锉刀法建立术后腹腔粘连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活血通腑方低、中和高剂量组、四磨汤组5组,另取30只为假手术组。灌胃治疗2周,分别于实验第1、3、5、7和14天,观察腹腔粘连评分和粘连组织病理变化来评价疗效,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40、CD40L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粘连组织CD40、CD40L、MCP-1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腑方中、高剂量组肉眼腹腔粘连评分和镜下评分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明显低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在不同时间点能不同程度降低外周血中CD40和CD40L的水平;同时降低粘连组织中CD40、CD40L和MCP-1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活血通腑方改善腹腔粘连程度的药理机制可能是有效抑制CD40/CD40L活化作用,降低MCP-1的表达,减少机体免疫及验证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参白解毒方(SBJDF)抑制结直肠癌(CRC)细胞HCT116增殖的药效及机制。方法 利用参白解毒方(0、0.25、0.5、1、2、4 g·L-1)处理HCT116细胞48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组、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倒置显微镜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形态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JC-1探针检测参白解毒方对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HCT116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参白解毒方对细胞周期,抗凋亡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活力,引起细胞形态改变,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诱导HCT116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1、2、4 g·L-1)组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2、4 g·L-1)组细胞周期蛋白A2(CyclinA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参白解毒方(4 g·L-1)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课诱导HCT116细胞凋亡,并下调抗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l蛋白(Bcl-xl)表达(P<0.05,P<0.01),降低HCT116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组比较,参白解毒方(2、4 g·L-1)组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IκB激酶α(IKKα)、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p65蛋白(p-p65)的表达(P<0.05,P<0.01)。结论 参白解毒方有效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HCT116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山东中医杂志》2017,(7):621-624
对近5年来金荞麦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总结,以期为金荞麦的进一步运用与研发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39篇。  相似文献   
8.
邹葭霜  单进军  谢彤 《中成药》2014,(4):823-827
桔梗皂苷D是常用传统中药桔梗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与日俱增,笔者通过查阅PubMed、CNKI等数据库,搜索整理了近20年来桔梗皂苷D相关的国外文献近70篇,国内文献200余篇,从化学分析、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对桔梗皂苷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桔梗皂苷D和桔梗药材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26-1930
目的:观察藁本内酯对人重组HSP60诱导THP-1源性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从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抗炎机理。方法:选择人白血病源性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经200μg·L-1PMA作用24 h,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设对照组、热休克蛋白60(10μg·mL~(-1))组、藁本内酯(10、20、40μg·mL~(-1))组、辛伐他汀(15μg·mL~(-1))组,加入热休克蛋白60刺激0、6、12、24 h,ELISA法测定以上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的TNF-α、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藁本内酯(10、20、40μg·mL~(-1))预处理24 h、热休克蛋白60(10μg·mL~(-1))刺激12 h后TLR4、My D88及磷酸化NF-κB(p-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1)热休克蛋白60组的TNF-α含量在6 h明显升高,与0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12 h含量达高峰,随后开始逐渐下降,24 h与12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休克蛋白60组的IL-6含量自6 h开始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热休克蛋白60组相比,辛伐他汀组的TNF-α含量在6、12、24 h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藁本内酯20、40μg·mL~(-1)组与热休克蛋白60组比较,在以上三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热休克蛋白60组相比,辛伐他汀组的IL-6含量在6、12、24 h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藁本内酯20、40μg·mL~(-1)组与热休克蛋白60组比较,在以上三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藁本内酯20、40μg·mL~(-1)组与热休克蛋白60组相比,TLR4、My D88及p-NF-κB蛋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藁本内酯可抑制热休克蛋白60所导致的TNF-α、IL-6等炎症因子升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该效应与其抑制TLR4-My 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主穴进行分析,总结出普遍适用于IBD的穴位。方法:检索200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中的针灸治疗IBD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报道文献,提取文献中选用的十四经腧穴,建立IBD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22.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获取文献190篇,提取穴方244首,涉及的64个腧穴中,天枢、足三里、关元、上巨虚使用频次最高,胃经穴位选用最多。胸腹部穴位选用最多,选穴重视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配合。特定穴中选用最多的是募穴,下合穴、背俞穴次之。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足三里-天枢。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和5对核心穴组。结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IBD时,均可选用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气海、中脘作为基本穴位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