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目的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只成年C57BL/6雄鼠与9只成年C57BL/6雌鼠按1雄3雌随机合笼,待雌鼠受孕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母本隔离组。在造模成功后,母本隔离组子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麻醉后进行电针干预,穴位选择双侧耳甲区,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A,1次/d,10 min/次,6 d/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对照组、模型组参照电针组进行麻醉束缚,但不进行电针干预。干预完成后,分别采用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悬尾测试对3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中缝背核(DRN)脑区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水平和DRN脑区5-羟色胺(5-HT)神经元数量。结果:(1)行为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降低,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增加,悬尾静止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fos表达水平和5-HT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模型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更高,电针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可改善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DRN、PFC脑区c-fos表达和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青藤碱关节腔注射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及滑液中脂肪因子内脂素及抵抗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3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透明质酸钠组和青藤碱组。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透明质酸钠组和青藤碱组通过木瓜蛋白酶关节腔注射法诱导膝骨关节炎模型后,分别用生理盐水、透明质酸钠和青藤碱干预,5 w后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及滑液中内脂素及抵抗素含量。结果各组间血清内脂素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滑液内脂素含量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P0.05),青藤碱组较透明质酸钠组低(P0.05)。模型组血清及滑液中抵抗素含量较其他各组均显著升高(P0.05),青藤碱组血清及滑液中抵抗素含量与透明质酸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藤碱膝关节腔注射可降低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滑液内脂素水平及血清、滑液中抵抗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血管生成对于组织生长、发育、再生循环及修复等生理过程极为重要,但也在一些疾病的病理改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肿瘤及关节炎。血管生成与类风湿关节炎密切相关已是公认的事实,而在骨关节炎(OA)中的作用正受到广泛关注。OA患者骨赘〔1〕是最先被发现有血管生成的部位,随后的研究相继发现关节软骨〔2〕、滑膜〔3〕及半月板〔4〕等结构均有血管生成或新生血管增多。血管生成和感觉神经生长是不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络活血针刺法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卵巢早衰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组两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进行口服克龄蒙治疗,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活血针刺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并于治疗前及停药后3个月监测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明显高于A组的63.3%(19/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药物3个月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与未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FSH、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改善卵巢早衰患者E2水平及中医症状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FSH方面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移植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并基于对血清外泌体的分析探讨艾灸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TNBC细胞系皮下移植构建小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分析小鼠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并检测血清外泌体。结果:实验组小鼠最长生存期达到53 d,对照组小鼠最长生存期4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提取物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及浓度,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最终确定该提取物为血清外泌体。两组小鼠血清提取物均有CD63、TSG101表达。两组小鼠外泌体浓度分别为(6.19×109)个/ml、(2.34×109)个/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延长三阴性乳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机制可能与促进相关细胞释放外泌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大鼠颅脑损伤后,于不同时间点开始介入电针治疗,观察其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和右侧前后肢回缩力变化与电针介入时间的关系,探索电针治疗颅脑损伤的最佳时间窗。方法:选用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使用e CCI仪器在大鼠颅脑左侧开颅打击制备TBI(traumatic brain injury)模型。取大鼠"百会、关元",右侧前肢"曲池、合谷",右侧后肢"足三里、涌泉",电针1组于造模后4 h介入电针治疗,电针2组于第8天介入电针治疗,每组治疗各7 d。(1)造模后8 d、15 d和22 d分别测试并评价大鼠右侧前后肢肢体回缩力。(2)造模后8 d和15 d取大鼠创伤脑组织,一部分进行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及脑组织中AQP-4蛋白的表达;一部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QP-4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后8 d、15 d和22 d三个时间点电针1组前后肢肢体回缩力比电针2组、模型组恢复的好,比空白组稍差。光镜下,空白组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电针治疗组比模型组好,电针1组比电针2组好。脑组织中AQP-4蛋白的含量以及mRNA的表达,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电针1组升高最明显。结论:电针治疗TBI早期介入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脑组织中AQP-4的表达,减轻脑水肿,达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冬凌草甲素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巨噬细胞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及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探讨冬凌草甲素抗结核病理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MTB标准株H37Ra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感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MTB感染模型组、冬凌草甲素作用不同浓度(0.5、1.0、2.0、4.0μmol/L)及作用不同时间点(6、12、24h)干预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冬凌草甲素的可用药物浓度。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LRP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表达情况;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磷酸化肌醇需要酶 1α(pIRE1α)、肌醇需要酶1α(IRE1α)的表达情况;检测内质网应激下游核因子κB/磷酸化应激活化蛋白激酶/p38(NF-κB/pJNK/pp38)通路的变化,并采用Image J软件做蛋白定量分析。结果: 冬凌草甲素在4.0μmol/L浓度以下细胞生存率在90%左右,对细胞毒性较小。在不同时间点(12、24h),与MTB感染模型组相比,冬凌草甲素可明显降低NLRP3蛋白表达(4.35±0.13 vs. 5.95±0.15;1.90±0.05 vs. 3.93±0.09),明显降低TXNIP蛋白表达(1.14±0.05 vs. 1.73±0.04;0.78±0.05 vs. 1.33±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8.308和166.278,P值均为0.000)。在不同时间点(6、12h),与MTB感染模型组相比,冬凌草甲素可明显降低Bip蛋白表达(1.85±0.07 vs. 2.27±0.07;0.97±0.03 vs. 2.28±0.17),明显降低peIF2α蛋白表达(1.75±0.42 vs. 1.75±0.03;1.31±0.04 vs. 2.45±0.17),明显降低IRE1α蛋白表达(10.48±0.40 vs. 14.19±0.45;6.15±0.15 vs. 15.76±1.27),明显降低pp65蛋白表达(0.69±0.01 vs. 1.07±0.03;0.28±0.01 vs. 0.39±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9.510、10.489、10.294、288.194,P值均<0.01)。结论: MTB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中,冬凌草甲素可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发挥抗结核病理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腧穴敏化,又称为穴位敏化,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理化因素或者疾病的刺激下,穴位由“静”到“动”的一种动态变化,是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状态。目前,腧穴敏化机制的研究集中于膝骨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展开。实验结果表明,腧穴敏化与肥大细胞的聚集、局部组织微循环、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的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9.
非特异性腰痛(NLBP)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排除已知疾病及病理变化导致的腰骶部疼痛。NLBP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针灸广泛应用于治疗NLBP。通过对不同的针灸疗法治疗NLB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梳理,发现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电针、艾灸、温针灸、刺络放血、针刀等方法。不同的针灸疗法对NLBP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不同针灸疗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NLBP的治疗缺乏针对性优化对照研究,缺乏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因此,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科学严谨地设计方案,以期完善针灸对NLBP的特色优化方案的构建,不断提高针灸治疗NLB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指出列缺与头项部疾病密切相关。古代文献从经脉循行、脏腑别通理论、气机升降及列缺主治角度阐明列缺与头项部疾病的关系。临床研究表明,列缺治疗颈椎病、头痛、落枕具有特异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列缺的解剖结构使得针刺该穴能加快血流速度,释放神经递质以镇痛,同时构成的“肌筋膜通路”有利于放松肌肉。此外,针刺列缺可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穴位温度具有特异性。列缺治疗颈椎病的中枢机制可能是针刺给予大脑皮质刺激反应,激活小脑和枕叶多个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