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76例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无菌方法收集痰液标本,依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例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76.14%、革兰阳性菌16株占18.18%、真菌5株占5.68%;排前5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25.00%、19.32%、15.91%、10.23%、6.82%;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25.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10.75%、14.36%、17.9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和胞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17.65%、14.29%,MRSA检出率为44.44%,产ESBLs菌检出率为42.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持续血液滤过治疗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模式选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模式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模式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d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治疗3d后,观察组25例患者的心率、呼吸、动脉压3个指标均恢复正常,正常率为69.44%;对照组正常率为6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肌酐、炎症因子、β2-微球蛋白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3.6±4.5)mmol/L、(168.4±74.5)μmol/L、(85.9±15.4)ng/L、(3.2±1.4)μg/ml和(11.3±4.8)分,对照组的分别为(13.8±4.3)mmol/L、(182.9±83.4)μmol/L、(85.6±15.2)ng/L、(4.1±1.8)μg/ml和(11.6±5.0)分,两组5项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清除大分子溶质的效果可能优于CVVHDF,CVVH治疗脓毒血症并急性肾衰竭比CVVHDF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结合神经病理手段对急性热应激(HS)和热惊厥(FC)后脑神经元代谢和损伤的早期检测价值.方法 采用热水浴诱导21 d龄大鼠FC模型,应用1H-MRS检测HS和FC后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复合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含量的变化,原位杂交检测海马锌离子转运体3(ZnT3)mRNA表达.结果 MRS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HS组与FC组NAA/Cr比值分别为1.50±0.42,1.57±0.50和1.61±0.37,Cho/Cr比值分别为0.93±0.27,1.13±0.17和1.28±0.31,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Cr仅见于FC组,为0.64±0.23.FC组海马齿状回检测到ZnT3 mRNA表达.结论 Lac波峰是惊厥性神经元损伤的特征性1H-MRS变化;ZnT3与海马苔藓纤维再生性发芽密切相关;单次短暂的FC发作也能使脑神经元早期发生不同于HS的显著的神经活性物质表达和物质代谢的变化,对脑神经元造成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国际上早有人提出了头痛与癫痫关系密切的看法,国内也有临床少见的头痛型癫痫的报道,本文对近10年71例临床头痛儿童脑电图进行观察分析,以对头痛型癫痫的概念与诊断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71例取自1996年10月~2001年  相似文献   
5.
突发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就医原因之一,而这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过检查最终可确诊为后循环缺血.多数研究提示,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不良,及时的干预治疗成为后循环缺血患者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不仅可引起肢体偏瘫和各种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而且还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这反过来又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康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1]。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促进疾病早  相似文献   
7.
<正>库欣综合征(CS)产生原因为垂体分泌功能障碍,一般表现为肥胖、水牛背、代谢系统异常等症状,肥胖症产生原因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是以体内脂肪大量堆积为主要因素[1]。库欣综合征及肥胖症症状均为肥胖且代谢系统异常,不同表现为库欣综合征患者为向性性肥胖,肥胖症患者为中心性肥胖[2]。据有临床研究报道,库欣综合征及肥胖症患者均存在血液高凝现象,其中库欣综合征患者发生血栓率为2.01%,肥胖症患者发生血血栓率为2.35%,严重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血清水平及启动子基因5A/6A多态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 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24例)和颈动脉稳定斑块组(156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MMP-3启动子基因5A/6A多态性.结果 易损斑块组发病48 h内的血清MMP-3水平为(23.8±8.3)ng/μl,而稳定斑块组为(20.0±10.0)ng/μl(t=3.39,P=0.00).易损斑块组5A/6A+5A/5A基因型频率为39.5%,稳定斑块组为2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1,DR=1.90,95%CI,1.14~3.15),5A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为20.6%,稳定斑块组为12.8%,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09,P=0.01,DR=1.76,95%CI 1.12~2.77).结论 MMP-3血清水平及启动子基因5A/6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倾向性有关,5A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遗传易患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所共有的病理改变,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被认为在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姜黄素为姜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