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虚证动物模型一直是中医证候研究的重点,提供与人类疾病类似的肾虚证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肾虚证本质及其治疗。近年来建立了不少肾虚证动物模型,然而不同的肾虚证模型特点也不尽相同。对临床常见肾虚证型,从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虚方面进行概述,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以期为肾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毒素多肽建立一种新型的全蝎质量检测工艺。方法 从东亚钳蝎毒液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新型钠通道毒素BmK NaTx-13,制备并鉴定了BmK NaTx-13的特异性抗体,并通过竞争性ELISA法检测全蝎提取物中的BmK NaTx-13的含量。结果 建立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可快速检测全蝎提取物中的BmK NaTx-13的含量并呈现良好的浓度线性依赖。结论 该研究为全蝎质控提供了一种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为提升全蝎入药质量标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交泰丸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动物实验验证,探讨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TCMSP)检索交泰丸中黄连和肉桂2味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经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的筛选和相关文献的检索,得到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并进行靶点的预测。通过GeneCards和OMIM两个数据库检索与AD相关的靶点。对交泰丸和AD的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2.0软件构建交泰丸-成分-靶点网络,PPI网络和靶点-功能网络,并对这些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同时采用APP_(swe)/PS1 _(dE9)双转基因小鼠构建AD动物模型,以中药复方交泰丸灌胃处理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用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以初步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检索黄连和肉桂2味中药,筛选得到黄连有效化学成分14个,肉桂有效化学成分7个,共得到21个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化学成分进行靶点预测,共得到295个交泰丸靶点。对AD相关靶点进行检索,共得到912个与AD相关的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交泰丸可能对学习记忆、神经功能、细胞死亡、酶活性、炎症、免疫功能、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影响。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交泰丸治疗AD涉及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交泰丸4.2 g/kg组的小鼠的空间记忆障碍能力得到改善,可降低APP_(swe)/PS1_(dE9)双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P<0.05或P<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交泰丸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今后交泰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六君子汤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明确六君子汤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六君子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MassBank、PubChem、ChemSpider、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鉴定。采用UPLC建立六君子汤中甘草苷、橙皮苷、党参炔苷、甘草素、甘草酸、川陈皮素、桔皮素、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的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分析。结果 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库检索和质谱信息,从六君子汤中共鉴定出7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31个,萜类15个,含氮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6个,有机酸类6个和其他类化合物7个。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中9种代表性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定量结果显示,甘草苷、橙皮苷、党参炔苷、甘草素、甘草酸、川陈皮素、桔皮素、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在六君子汤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76 5、2.602 1、0.082 6、0.128 1、1.778 6、0.015 7、0.006 7、0.030 4、0.003 2 mg·g-1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对六君子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明确了六君子汤的物质基础以黄酮类、萜类及含氮化合物为主,并可对其中的9种成分进行定量,可为该方的质量控制、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病毒-宿主交互界面探讨加味芦根方(芦根、全蝉蜕、僵蚕、金银花、生甘草、薄荷、羌活、葛根、柴胡)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本草组鉴数据库收集复方的化学成分,经里宾斯基五原则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后,进一步在瑞士靶点预测网站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挖掘人类流感芯片GSE90732的差异表达基因;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搜索工具检索H1N1流感-智人蛋白交互组;整合上述生物信息集,通过Cytoscape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加味芦根方-病毒-宿主交互网络,使用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对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获得1 252个活性成分,1 415个作用靶点,951个流感差异表达基因和10 142对H1N1-智人蛋白互作信息。加味芦根方与流感的交集靶点有72个,功能富集显示这些靶点与宿主防御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密切相关。交互网络拓扑分析表明,加味芦根方通过齐墩果酸、γ-十一碳酸内酯、长棘素等多种活性成分调控病毒M2、NA、NS1和HA蛋白和/或宿主HSP90AA1、NRAS和ITGB1等多个关键靶标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丸对结肠炎小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6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周空白组、2周模型组、2周补中益气丸(12 g·kg-1)组、2周补中益气丸(6 g·kg-1)组、4周空白组、4周模型组、4周补中益气丸12 g·kg-1组及4周补中益气丸6 g·kg-1组。采用3%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水7 d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于造模后第8天开始给予补中益气丸(12、6 g·kg-1)灌胃,每天1次。分别于第2、4周处死动物,测量小鼠结肠长度及质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观察并进行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和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和IL-33含量。结果 与2周空白组比较,2周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质量明显增加(P<0.05),光镜下可见上皮细胞缺失、腺体结构破坏、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出现隐窝脓肿,黏膜炎症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肠组织中IL-1β、IL-18和IL-33含量明显增高(P<0.05),NLRP3、ASC、Caspase-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与2周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丸(12 g·kg-1)干预可恢复结肠长度,缓解黏膜损伤程度(P<0.05),下调炎性因子IL-18含量(P<0.05),降低NLRP3、ASC的mRNA表达和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4周空白组比较,4周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减少,质量明显增加(P<0.05),光镜下见黏膜层腺体减少、腺腔扩张,隐窝萎缩,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炎症评分明显升高,呈现慢性炎症阶段(P<0.01);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和IL-33表达增高(P<0.05),NLRP3炎性体复合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与4周模型组比较,两种剂量的补中益气丸干预均可改善结肠长度及质量(P<0.05),其中,补中益气丸(12 g·kg-1)干预还可改善结肠炎症评分(P<0.05)。与急性期不同的是,此时补中益气丸(两种剂量)干预提高肠黏膜IL-33含量并显著上调NLRP3炎性体复合物ASC、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补中益气丸可减轻DSS模型小鼠结肠炎症损伤,其机制与调节NLRP3炎性体介导的肠道免疫反应有关,且在急、慢性炎症阶段呈现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小不同的层流剪切应力(SS)环境中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骨髓EPCs细胞爬片,置于平行平板层流小室,加载稳定层流SS(0,0.12,1.2,2.4 Pa)6 h后,将不同SS作用下的EPCs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组予以无血清培养液灌流、辛伐他汀组予以含0.1 μmol·L-1辛伐他汀的培养液灌流、当归补血汤组予以含低、中、高浓度的当归补血汤培养液灌流、抑制剂组则在当归补血汤各浓度组中加入LY294002(共3组),以上各组加载SS 12 h后,检测灌流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成小管功能,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mRNA及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辛伐他汀及当归补血汤高浓度均可提高不同SS作用下的细胞功能及NO分泌,促进eNOS mRNA及Akt蛋白的表达(P<0.05),而当归补血汤中浓度只能促进SS为0 Pa时的细胞功能及NO,eNOS mRNA,Akt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剂则阻断当归补血汤高、中浓度对细胞的这些作用。结论 不同的SS环境是影响当归补血汤调节EPCs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SS环境中当归补血汤可通过上调NO/eNOS/Akt表达来维护EPCs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盘龙七片对慢性炎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并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入手探索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大鼠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分正常组、模型组、盘龙七片(0. 16,0. 32,0. 64 g·kg~(-1))组、阳性药布洛芬(0. 05 g·kg~(-1))组共6组,每天1次经口灌服盘龙七片或布洛芬,标准Von Frey纤维评价机械痛阈值,用丙酮刺激大鼠致炎足底观察冷刺激诱发痛的反应评分,观察第1天给药前和给药后1,2,3,4,6 h以及第3~7天给药后4 h的机械痛阈值和冷痛敏反应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致炎足和腰4~5脊髓背角中前列腺E2(PGE2),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腰4~5脊髓背角中MAPKs(p-p38,p-ERK,p-JNK)的蛋白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腰4~5脊髓背角中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降低而冷刺激反应评分升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0. 16,0. 32,0. 64 g·kg~(-1)盘龙七片给药后可剂量依赖地升高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降低冷刺激反应评分(P0. 05,P0. 01),作用持续6 h,其中4 h作用最显著,布洛芬的作用与中剂量组相近。此外,盘龙七片能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致炎足和脊髓背角中异常增高的PGE2,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脊髓背角中ER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以中大剂量组作用明显(P0. 01)。结论:盘龙七片对慢性炎性疼痛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与对脊髓背角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指标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1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匹配出的31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术前CEA、CA19-9的假阴性率及高低不同分组的NLR、PLR值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联合检测指标并探讨联合检测对肿瘤远处脏器转移的预测作用。结果 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单用肿瘤标志物时假阴性率较高,且CA19-9假阴性率(72.78%)高于CEA假阴性率(49.58%);随着肿瘤进展,肿瘤浸润较深、存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期较晚患者CEA假阳性率降低(P?<0.05);CA19-9及PLR的升高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远处脏器转移可能,且女性患者与高PLR值相关;CEA与NLR联合检测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结直肠癌远处脏器转移的作用(AUC=0.881,P?= 0.000)。结论 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在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率、预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TNM分期及指导术后患者复查频率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蛋白-6(SIRT6)介导的肠黏膜更新变化及甘草次酸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SIRT6抑制剂小鼠模型,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理变化;Q-PCR和Western-blot检测小肠组织SIRT6、小肠上皮细胞标志物(Ck20、Lyso和Synap)及凋亡蛋白(Caspase3)的基因、蛋白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肠绒毛及隐窝高度显著减少(P<0.01); Ck20、Caspase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Synap、Lyso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甘草次酸10、20 mg/kg可显著增加小肠绒毛和隐窝高度(P<0.01),甘草次酸20 mg/kg显著上调小肠SIRT6基因、蛋白表达(P<0.01),并逆转上述肠黏膜细胞标记物的基因及蛋白变化(P<0.05或P<0.01)。结论:SIRT6抑制可导致肠黏膜形态受损,甘草次酸可促进肠黏膜修复,其机制与上调SIRT6表达并促进肠黏膜细胞更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