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了解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计8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舒适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舒适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舒适组患者的满意度较之常规组要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使用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疗效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选择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的处理对假体安放极为重要,髋臼外上方植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而如何进行植骨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54-65岁,按Crowe分型2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臼侧采用外上方植骨处理缺损增加覆盖,移植骨块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研究经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批件号:2013-006)。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2-4.5年,患肢短缩由术前的(2.43±0.78) cm下降至术后(0.57±0.56) cm,未见切口感染及不愈合发生,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出现;(2)7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P <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 <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在术后三四年间全部降解,移植骨块均与髋臼骨性愈合,未见移植骨块脱落及假体松动,所有病例术后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4)结果表明,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Bart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的32例老年Bar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并行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评定:优7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50%。[结论]对于老年Barton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7年始,对20例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撕裂行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术,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5~72岁,16例无外伤史,4例有外伤史,均有肩关节疼痛伴有夜间痛、活动受限,Neer征阳性,疼痛反射弧阳性、撞击诱发试验阳性,术前MRI扫描示肩袖损伤,关节镜检查可见肩袖大撕裂10例,中撕裂6例,小撕裂4例,均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成形术,其中13例行缝合锚钉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最终随访时采用ASES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术后随访24个月(10~32个月),ASES评分优良率为85%,Constant-Murley评分优良率为90%,术后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ASES:P<0.001,Constant-Murley:P<0.001)。 结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合并肩袖撕裂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成形术及肩袖修复是治疗的有效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Wang WM  Jin DD  Lu JM  Wang B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622-626
目的制备双后足大鼠增龄颈椎间退变的动物模型并研究颈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髓核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及其规律。方法4周龄SD大鼠76只,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40只大鼠通过截除前肢制备双后肢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按术后3、6、9、12个月4个时间段分组,每组10只;对照组36只大鼠未予处置,按实验开始后4、8、12、16个月分4组,每组9只。每组大鼠处死后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并制备C4~5、C5~6和C6~7椎间盘中矢状面组织学切片,行HE、番红.0染色,研究观察颈椎间盘退变情况及终板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的规律。结果截除双前肢后,双后肢大鼠全部存活,实验组大鼠术后9、12个月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均出现颈椎间盘退变的典型征象。颈椎间盘老化的过程中,终板的软骨细胞向髓核不断迁移,在髓核、终板与内纤维环的交界区,软骨细胞沿胶原纤维排列的方向向髓核边缘迁移;在髓核的中央区域,软骨细胞平行或垂直于终板向髓核迁移,脊索性髓核向心性皱缩并最终完全被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完成得更快、更早。结论双后足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不损伤动物靶器官正常的解剖结构,成功率高、重复性好,符合人类颈椎间盘退变规律;髓核中的软骨样细胞由终板软骨细胞迁移而来,在髓核的不同部位及椎间盘老化和退变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创伤性尺骨骨折合并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8例直肠癌创伤性尺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和术后1d时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效果。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PT、D-D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术后1d时,两组患者PT、D-D和CRP水平与入组时相比较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PT、D-D和CRP水平比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3%,低于常规组的44.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100. 0%,高于常规组的79.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松治疗创伤性尺骨骨折合并直肠癌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高凝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