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槐耳颗粒对索拉非尼(Sorafenib)耐药肝癌细胞BEL-7402/S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槐耳颗粒对BEL-7402/S细胞的增殖-毒性作用以及对Sorafenib的耐药逆转倍数;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槐耳颗粒对BEL-7402/S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槐耳颗粒能够抑制BEL-7402/S细胞的活性;在无显著细胞毒性的剂量下,槐耳颗粒能够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Sorafenib的耐药,其耐药逆转倍数为2.08;qPCR结果显示槐耳颗粒可以下调BEL-7402/S细胞中HIF-1α的mRNA水平,但对VEGF的mRNA水平无显著性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槐耳颗粒可以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槐耳颗粒可能具有部分逆转BEL-7402/S细胞对Sorafenib耐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IF-1α以及VEGF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疾病是由机体对抗原所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引发的疾病,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迫切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最近临床数据和研究表明,代际传递因素与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有关,母代在孕前或孕期遭受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会使其子代患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因此识别早期危险因素(即母代危险因素)对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代际传递背景下影响子代过敏性疾病易感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关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有初步探究,该文针对母代遭受不利因素对子代患过敏性疾病的易感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在代际传递背景下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取枇杷叶中的多糖、黄酮和三萜酸,并分别研究其在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中的药理活性。方法 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醇沉上清液用于黄酮的富集,水提的残渣经90%乙醇回流提取三萜酸。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枇杷叶多糖对TGF-β1干预的小鼠系膜细胞中PAI-1表达的影响,观察枇杷叶中的黄酮成分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MTT法检测枇杷叶中三萜酸对骨髓瘤细胞ARP1增殖的影响,并通过ARP1细胞小鼠异种移植模型观察三萜酸对皮下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枇杷叶中多糖、黄酮、三萜酸的含量分别为19.53、48.70、7.86 g/kg。枇杷叶多糖可以抑制PAI-1表达,黄酮浓度在75~150 μg/mL对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三萜酸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ARP1的增殖,IC50为11.57 μg/mL。此外,三萜酸对异种移植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枇杷叶中多糖可能对肾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黄酮和三萜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为枇杷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多糖是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种高分子多聚物。从结构上看,它是由不同单糖以糖苷键形式连接形成的复杂长链,一般具有直链和支链结构,且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幅度较大。现代研究显示,药用植物资源多糖类成分的生物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密切相关。该研究梳理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药用植物资源多糖类成分的制备途径和检测方法,总结并分析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药用植物多糖功效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关联性的一般经验。作者认为高相对分子质量多糖(>100 kDa)主要在免疫调节方面起主导作用;中等相对分子质量多糖(10~100 kDa)在免疫调节、保护肝脏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低相对分子质量多糖(<10 kDa)在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血糖血脂、抗疲劳、保护神经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以相对分子质量为依据精细开发药用植物多糖,有望提高其生物活性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麦粒灸通过调控ROS-NLRP3炎性通路从而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挥抗炎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47只雄性SD大鼠通过SPSS软件随机程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ROS过表达组、ROS过表达艾灸组。其中空白组7只,其余4组每组10只。对空白组大鼠从右后足垫进行皮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其余通过右后足垫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诱导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模型。FCA造模后,ROS过表达组和ROS过表达艾灸组于造模后第2天皮下注射鱼藤酮油溶液(1.5 mg·kg-1)制备ROS过表达模型。模型艾灸组和ROS过表达艾灸组造模后7 d取大鼠足三里穴、肾俞穴进行麦粒灸治疗,各穴5壮,两侧交替。艾灸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模型组及ROS过表达组按同法固定,不予艾灸治疗。造模、治疗前后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热痛阈及屈腿嘶鸣评分变化;治疗结束后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脾胃虚弱证形成的系统生物学机制。方法?招募22例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和32例体检者作为对照,基于16S rDNA和18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舌苔细菌和真菌,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血清20种炎症因子,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分析血清代谢组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P<0.05)。线性判别分析(LDA)发现,芽孢杆菌属、肠球菌属、乳球菌属、沙雷氏菌属是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标志菌属。与对照组相比,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GM-CSF、IL-17α、IL-12/IL23P40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5、TNF-β、IL-4水平显著降低(P<0.05),9种血清代谢分子(L-赖氨酸、二十碳五烯酸、L-天冬酰胺、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酸、亚油酸、9-十六碳烯酸、α-亚麻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6、TNF-β、IL-5与卟啉单胞菌属、奈瑟菌属均显著相关(P<0.05),奈瑟菌属、梭杆菌属与9种血清代谢分子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胃癌脾胃虚弱证患者舌苔菌群结构差异与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组学相关,为阐明脾胃虚弱证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雌激素受体α(ERα)研究丹皮酚对巨噬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利用100μg·L-1脂多糖(LPS)和20μg·L-1γ-干扰素(IFN-γ)联用复制巨噬细胞M1极化模型。ELISA实验观察丹皮酚对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M1表型标志物一氧化氮合酶iNOS、CD86和M2表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CD163的表达,并利用阻断剂和shRNA干扰的方法验证丹皮酚的效应是否通过ERα实现。结果ELISA结果表明丹皮酚可降低模型组TNF-α、IL-1β和MDA的含量,升高IL-10和SOD的含量。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丹皮酚可降低模型组iNOS、CD86的蛋白表达,升高Arg-1、CD163的蛋白表达。ERα选择性阻断剂MPP和ERαshRNA均能降低丹皮酚的药效,ERβ选择性阻断剂PHTPP对丹皮酚的效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丹皮酚可通过ERα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8.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与临床关系密切。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遵循“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以临床能力为导向,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工具,建立混合式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录制SPOC课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通过“线上+线下”临床案例学习进行医德培育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启迪学生临床研究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医学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中医和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方法 选择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专业5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医患关系现状的认知和影响因素。结果 对于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患关系状态,中医学生认为和谐的比例(32.9%)显著高于西医学生(20.0%)(P <0.05);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患关系状态,中医学生持负面认知的比例(4.0%)显著低于西医学生(9.1%)(P <0.05);两类学生对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中医和西医学二年级学生对综合性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正面认知比例分别下降了10.0%和23.1%;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对中医二年级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影响更显著。结论 中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西医学生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流程,验证书本上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对医学生的培养需求。培养兼具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医学人才是医学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心。生理学作为中、西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更是连接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纽带。此文以此为切入点,介绍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增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