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六对论治”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针对该病正气亏虚、湿热毒瘀等邪气内着、阻于肾络的核心病机,在扶正祛邪、通络益肾的治疗原则上,依据病理表现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辨证采用极富特色的“本虚定证型、标实辨证候”方法,以气血不足、气阴两伤等本虚证为基础,根据内热、血瘀、湿阻、水停等邪实的变化灵活调整用药,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对症辨证治疗,重视解决激素等西药引起的次生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1 则医案详析“六对论治”法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气味是中医药性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以气味分阴阳,则有气与气相对之阴阳、味与味相对之阴阳、气味相对之阴阳.气味各有厚薄,气味因其厚薄又可以各分阴阳.经典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味阴阳的论述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气味之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4个,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8个.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药枕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外治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中收录的大量医药文献中就包括药枕方文献。《道藏》医方文献中的药枕方可分为单味药物药枕方和多味药物药枕方,前者特点为所使用药物皆属寒性药物,而后者特点为所含药味多,且多为文献的重复收录。《道藏》药枕方内容不但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同时对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灸与书法因其文化根性,均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二者在指导思想、学术理论、实践范式上有一定通应之处。文章瞄准针灸的教育与传承,以居于针灸与书法底层的取象思维为先导,对针灸与书法在理论、实践、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贯通性考探与举例。进一步引书道之“活水”滋济针灸之道,析出针灸从业者在学习实践中需要力量与敏度训练并重,凝练明确了针刺手法力、气、意三层次,将形而上的“意”与“学箭悟禅”技艺哲学对参,并落在较具实践性的“韵”上,以图丰富针灸教育的学术内容以及初步探索相应传承范式。  相似文献   
5.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6.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构建了一个以"四时五藏阴阳"(《素问·经脉别论》)为核心的生命巨系统。在此框架中,"五脏应时"是藏象实质内涵的一个基本理论认识,也贯穿于《黄帝内经》诊断治疗观中。溯本求源,"应时"思想与道家渊源甚深,该词不仅首见于《庄子外篇·天运》,而且就道家核心思想"无为"而论,"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其外在表现正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内涵包括应时而为、为而后舍、为之于未兆、为而复归,"应时"思想皆贯穿于其中。不仅如此,庄子的"一龙一蛇,与时俱化"是其重要理念;"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其养生要旨;而礼义法度也必须"应时而变"。先秦时代的《鹖冠子》对"应时"思想的阐发也别树一帜。其对"圣人""至人""贤人"的判准皆以"应时"为据。故先秦道家对《黄帝内经》"应时"思想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其思想文化渊源而言,则主要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及先秦诸子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内经》原文的认真梳理,周易思想体系的总结和古天文学科学体系的参照,把《内经》的思想文化渊源以"圜道时中"四字概括之。"圜道"描述的是运动的轨迹,"时中"描述的是运动的刻度;"圜道"是象的概括,"时中"是数的确定;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圜道时中"思想的提出,不仅最简洁地体现了《内经》的天人合一观;统一了阴阳、五行、六气、八卦等子模型;而且可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的气化时序规律及各种观点互异的养生理论。它更准确地表达出了易道的精髓和《内经》的时序理念。  相似文献   
9.
“清浊”是经典中医的一对非常重要的“元概念”。当论及清浊之阴阳时,一般以轻清者为阳,重浊者为阴。但这与寒热阴阳、气味阴阳以及营卫阴阳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清升浊降”是中医学中与“清浊”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理论从类比自然界中的浮力现象而来。然而,根据浮力原理,物质在液体里上升还是下降,只与该物质的密度有关,而与用量无关;升提或下降之力的大小,则与密度和用量有关。而根据清轻者为阳主升的假设,药物在人体里上升还是下降,不仅与该药物的密度有关,而且与用量有关,二者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临床用药困惑。  相似文献   
10.
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合"柴胡法"与"桂枝法"于一方的柴胡桂枝汤作为示范告诉我们,经方是以组成而固定的,病症是以体质而变化的,固定的经方辨治变化的病症是不能取得最佳疗效的,故优化与完善经方的最佳策略是利用经方各自辨治优势与特长因复杂多变的病证而随机应变地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