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 of nervous system,PNSN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7例PNSN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并作文献复习。 结果 17例患者中14例(82.4%)在肿瘤之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3例(17.6%)在肿瘤之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抗Hu抗体、抗Yo抗体;抗Amphiphysin抗体、抗recoverin抗体、抗Titin抗体、抗Ma2抗体、抗SOX-1抗体、抗Zic4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4(23.5%)、3(17.6%)、2(11.8%)、2(11.8%)、2(11.8%)、2(11.8%)、2(11.8%)、1(5.9%)例。抗Hu抗体、抗Zic4抗体同时阳性者1例(5.9%)。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亚急性小脑变性6例(35.2%);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3例(17.6%);边缘性脑炎2例(11.8%);Lambert-Eaton综合征2例(11.8%);运动神经元病1例(5.9%);多发性肌炎(5.9%)1例;脑干脑炎1例(5.9%);亚急性感觉神经元病1例(5.9%)。 结论 多数诊断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早于原发肿瘤临床表现,需要对患者进行肿瘤筛查以及长期随访。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索、评价和整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1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于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 (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 GIN)、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Cochrane Library、JBI、Embase、PubMed、OVID、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的相关证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 /立场声明。由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指南5篇、系统评价3篇、证据总结1篇、专家共识/立场声明4篇,总结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检分诊、病情评估、急性期护理、溶栓治疗、溶栓监护、并发症护理、质量管理7个维度43条证据。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的证据总结可为临床提供循证实践依据,在证据转化时,应结合医院环境、临床实际及患者意愿等选择性应用证据,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血液中常见炎症指标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血管内治疗(EVT)临床预后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前瞻性取栓数据库确诊为急性BAO所致脑梗死并于预计闭塞时间24 h内接受EVT的142例患者。不良预后定义为90 d mRS 3~6分。单因素分析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差异。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炎症指标及炎性细胞比率对BAO后EVT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9.3±3.9)×109/L vs.(7.1±4.0)×109/L,P=0.00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9(5.7,16.0)vs. 4.7(2.3,10.6),P<0.001]、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R)[202.4(130.6~317.9)vs. 147.4(109.4~199.8),P=0.004]水平较高,淋巴细胞计数[1.0(0.7...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脾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皮下多点注射MOG35-55、百日咳毒素的方法复制EAE模型。将EA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首次免疫后第10天予以不同剂量R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第35天处死小鼠后取脊髓,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等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17、Treg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IL-6、IL-10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显著降低(P<0.05),脾淋巴细胞CD4+、CD8+、Th1、Th17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CD4+CD25+FoxP3+)比例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IFN-γ、IL-17A、IL-16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人参皂苷Rg1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改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和炎症细胞浸润,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h17、Th1、Treg细胞亚群失衡,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活动模式的潜在类别,并探讨各类别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合肥市3个社区的648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32.25%(209/648)。社区老年人活动模式可分为活跃型(11.57%)、中等活跃型(52.32%)和久坐型(36.11%);中等活跃型和久坐型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活跃型(均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活动模式存在异质性,社区卫生保健人员认知功能筛查时应加大活动模式为久坐型老年人的关注度,可通过识别和干预活动模式的潜在类型改善其认知状态,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自我管理体验,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例住院脑卒中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9个亚主题,即自我管理动力不足(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认知不足、内驱力不足、反馈激励不足)、自我管理困扰体验(习惯固化、机体功能受损、用药困扰)、自我管理适应与调节(依赖药物、积极生活方式调整、应急行为调适)。结论 脑卒中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自我管理动力不足、困扰较多,医护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专科指导,多途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2~84(62.5±14.4)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3)分;术前ASPECTS评分为8.0(7.0,9.0)分;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原因5例,不明原因3例;机械取栓前静脉溶栓6例,其中5例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使用尿激酶;优势M2患者14例;分析其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0例患者平均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为200~582 min,中位时间为370(277,483)min,发病到再通时间为(481.3±121.4)min;6例患者仅使用支架取栓,8例患者仅使用直接抽吸取栓,6例患者使用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取栓次数为2(1,2)次;成功再通率为95.0%(19/20),4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2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随访,20例患者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患者13例(65.0%)。单因素分析显示,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结论  对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29-433
目的:探讨Willis环完整性与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anterior circulation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CMCI)临床预后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9月在铜陵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ACMCI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21例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29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m-TICI侧支循环分级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ACMCI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入院治疗起对两组ACMCI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经治疗后两组ACMCI患者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但预后良好组ACMCI患者NIHS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观察两组的组间(F_(组间)=16.537,P_(组间)=0.000)、不同时点(F_(时间)=11.419,P_(时间)=0.001)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F_(交互)=23.251,P_(交互)=0.000)。经治疗后两组患者m-TICI分级均升高,但预后良好组m-TICI分级升高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CMCI患者m-TICI分级差值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Willis环完整性评分(1.61±0.25)高于预后不良组(0.67±0.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5.947,P<0.05)。以ACMCI预后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OR=2.519,95%CI:1.671~3.835)、Willis环完整性(OR=1.786,95%CI:1.105~3.121)、入院m-TICI分级(OR=2.267,95%CI:1.746~2.895)以及血管再通(OR=2.029,95%CI:1.471~3.443)为ACMCI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经MRA检查后发现Willis环完整性评分较高的ACMCI患者治疗后预后较好,预后较好的ACMCI患者神经功能、m-TICI分级改善更为明显,且入院NIHSS、Willis环完整性、入院m-TICI分级以及血管再通是对ACMCI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淮北市人民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5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继发HT分为HT组(n=35)和非HT组(n=520)。查阅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心房颤动、体质量指数(BMI)、服用抗凝药物情况、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可能影响H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H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中的预测区分度,采用rms包绘制校准曲线,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血脂、性别及BMI无关(P>0.05)。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年龄、心房颤动、服用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