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3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完全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386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10篇 |
2010年 | 96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中医"中风痴呆病"范畴,是我国及亚洲国家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血管性痴呆大致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即多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大面积脑梗塞性痴呆、关键部位单一梗塞性痴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现通称Binswanger病)和出血性痴呆(指脑出血后造成的痴呆)。为了满足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医疗和临床研究的需要,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在血管性痴呆的神经心理和行为损害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等课题工作基础上,制订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对此做了修改和最后审定。现将该标准发表如下,以供医疗、科研及新药研究人员试用,并征求意见,做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2.
3.
血管性痴呆分期辨证及综合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通过既往对血管性痴呆 (VaD)病情及证候的系统观察发现 ,其病情演变存在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 ,各期证候特点不同、病情演化趋势不同。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分期辨证、各期采取不同治疗原则的观点 :平台期 ,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作用 ,延缓病程进展 ;波动下滑期 ,采取中医急救措施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效控制和防止阶梯样下滑。VaD又是多因素性疾病 ,涉及生物社会心理范畴 ,控制多种VaD相关危险因素并结合各种康复措施的综合治疗 ,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病情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参对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在大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党参对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党参能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减少肌酸激酶的释放,使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并能促进心输出量、冠脉流量、每搏输出量及心率的恢复。提示党参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邹忆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
王永炎教授首倡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经规范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提示,化痰通腑法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较好效果。本文拟对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的... 相似文献
6.
苦参碱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人胃癌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端粒酶活性变化。方法苦参碱处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效应,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用PCR-ELISA法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SGC-7901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形态学观察也发现大量神经细胞的染色质凝聚,核碎裂,凋亡小体产生,细胞即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特征,FCM检测结果显示苦参碱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G2/M期细胞比例下降,苦参碱在诱导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端粒酶活性下调,且随苦参碱浓度增大和时间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苦参碱对人胃癌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5种中药黄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以白介素 - 1刺激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为模型 ,按照直接试验设计法确定研究方案 ,探讨葛根素 (A)、淫羊藿甙 (B)、黄芩甙 (D)、陈皮甙 (E)、香蒲新甙 (F)等对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 :凋亡百分率与各药的浓度关系式为 :Y =12 0 7- 5 2 4× 10 -4 B 0 11G 9 60× 10 -7AD - 5 0 9× 10 -7BF - 2 2 0× 10 -4 EG(G表示时间 ;Y表示凋亡率 ) ,由此可见 ,葛根素与淫羊藿甙对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促凋亡作用 ,且有明显协同作用。验证实验结果亦表明 :葛根素( 10 -7mol L)有促进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凋亡率为 17 0 %。 相似文献
8.
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符合选例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益气养阴、化瘀通络的中药糖络宁口服液,对照组服用成药济生肾气丸。观察项目包括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山梨醇、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左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55.88%,总有效率为93.14%,对照组显效率21.86%,总有效率为59.3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糖络宁对本病主要症状肢体麻木、肢体疼痛、肌力减退等的改善优于济生肾气丸,并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实验室检测指标,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研究述评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本文通过对古典医籍及近10年文献有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资料分析,认为本病的证候特点与中医病名“休息痢”相符,病机归纳为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治疗方面得出了健脾益气化湿、活血化瘀解毒、托疮祛腐生肌等方法是治疗本病之关键的结论,提出分期治疗本病的思想,认为提高近期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及做好癌前监测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