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横断面比较研究 总被引:157,自引:4,他引:153
乔友林 章文华 李凌 潘秦镜 杨玲 吴令英 戍寿德 李爱玲 张询 任生达 Belinson J 《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2002,24(1):50-53
目的评价现行的或最新的六种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的诊断效果,为制定不同人群子宫颈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案及最终降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病理组织学为金标准,在山西省襄垣县对1997位35~45岁的妇女同时采用六种针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进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自己取样法、荧光分光镜检法、液基细胞学薄片法、HPV直接检测法、5%醋酸染色后直接肉眼观察及阴道镜检查;同时对被检对象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该人群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变及癌(≥CIN II)的现患率为4.3%(86/1997)。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CIN II为阳性),检测各筛查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HPV自己取样(0.835,0.859)、液基细胞学薄片法(≥CIN I为阳性)(0.872,0.935)、HPV直接检测法(0.952,0.859)、5%醋酸染色后直接肉眼观察(≥低度病变为阳性)(0.709,0.743)、阴道镜检查(≥低度病变为阳性)(0.814,0.765);荧光分光镜检查(0.91,0.09);运用约登指数比较各筛查方法的结果:HPV自己取样法与HPV直#0;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方法现状 总被引:108,自引:0,他引:108
本文评价了目前新发展和常用的几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按照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人群风险度不同,肉眼观察,阴道镜检,HPVDNA检测,薄层液基细胞学和自动阅片系统单独或联合使用。均是很有价值的筛查手段。新发展的技术有利于在资源较差的贫困地区扩大宫颈癌普查的范围,通过对高风险人群的重点防治,可获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山西省子宫颈癌高发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调查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Shen YH Chen F Huang MN Liu B Wang XX Zhao FH Li SM Li N Wu LY Rong SD Zhang WH Ren SD Huang RD Qiao YL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4):381-385
目的在子宫颈癌高发区调查妇女生殖道高危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探讨浓缩子宫颈癌高危人群的方法,为子宫颈癌的免疫和化学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人群基础.方法选取30~50岁的已婚妇女为对象.研究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妇女自己取样检查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受检妇女在医师的指导下自己采集阴道分泌物,然后调查其人口学基本信息;第二阶段由医师进行直接取样.将收集到的子宫颈脱落细胞放入装有固定液的试管保存,应用第2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 2)试验进行HPV DNA检测.标本中检出的HPV DNA≥2.0 pg/ml即为感染阳性.两份标本的检测结果中任一项阳性即认作感染阳性.数据用VFP软件两遍录入后,进行核对纠错,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9 683名妇女,人群顺从性为75.4%.该人群HPV感染率为27.5%,阳城县HPV感染率高于襄垣县(P<0.001).不同年龄组(30~,35~,40~,45~50)的HPV感染率分别为24.5%、27.4%、28.2%、27.4%,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604).山区HPV感染率显著高于半山区(P=0.001).教育程度为非正式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妇女的HPV感染率分别为26.1%、26.6%、27.5%、30.0%,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106).结论本研究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调查,人群顺从性较高,其结果能代表这一高发区妇女HPV感染的分布状况.山西襄垣和阳城县30~50岁妇女呈HPV持续高感染状态,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妇女进行子宫颈癌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个9 683人的队列已成功建立,它可同时用于子宫颈癌的病因学、早期诊断方法以及免疫和化学预防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描述我国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分布情况,为新世纪我国对子宫颈癌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70年代及90年代两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计算经年龄地区调整后的子宫颈癌死亡粗率及调整率。基于年龄调整率比较两个年代的子宫颈癌的变化及趋势。结果 在20年中,子宫颈癌的死亡率由70年代的10.7/10万下降至90年代的3.89/10万,下降了63.64%,构成比由15.19%下降为4.86%,在恶性肿瘤中所占的位次自70年代的第3位降至90年代的第6位。但是,下降趋势不均匀,仍然有一些高危地区(大多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子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不明显或保持不变,有些地区,如甘肃武都及山西阳城甚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尽管城乡两地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01),但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90年代的资料显示在城市年轻的妇女中子宫颈癌有较陡的上升趋势。结论我国子宫颈癌在20年中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它仍然是困扰我国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新世纪我国预防与控制子宫颈癌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的年轻妇女。 相似文献
5.
上段食管癌SIB-IMRT治疗计划比较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对上段食管癌实施同时整和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SIB-IMRT)计划,研究肿瘤及预防照射区的剂量分布情况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比较不同照射野数目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对2例上段食管癌的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l为需要加量照射的原发灶靶区,给予67.2Gy;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0.4Gy的剂量。设计4个计划,采用共面、360度范围等角度分布的照射野,野数分别为3、5、7、9,4个计划使用相同的剂量-体积约束条件进行逆向优化。比较这4个计划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适合度指数等指标。结果 3个调强照射野即可使2个靶区获得满意的剂量分布。随着照射野数目的增加,靶区剂量均匀性、适合度指数提高,危及器官受量减小。当照射野数由7增加到9时,剂量分布没有改善。结论 5~7个调强照射野即可使上段食管癌的同时整和加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治疗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原发肿瘤可以获得比常规分割高的等效剂量。共面、等角度分布的照射野设计简单、效率高。SIB-IMRT治疗的疗效还有待于临床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肝转移仍应积极治疗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虽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令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在确诊时肿瘤多是中晚期,部分已发生肝脏转移,20%~40%的患者由于局部病变范围广或已发现远处转移而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7.
8.
9.
用分子生物学理论阐释阴虚证的本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申维玺博士、副教授1989年医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从事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近20年,1996年始在导师孙燕教授指导下进行中医证本质的研究。孙燕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协和医大名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WHO癌症部顾问。是我国第一代肿瘤内科学专家,长期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实验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和奖励,出版《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等多本专著。 相似文献
10.
三氧化二砷诱导人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伴随c-myc基因的降调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食管癌 Ec10 9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及细胞和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四氮唑 (MTT)还原法检测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食管癌 Ec10 9细胞系存活率的影响 ,从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凝胶电泳、细胞凋亡原位检测 (TU NEL)研究三氧化二砷诱导食管癌 Ec10 9细胞凋亡的情况 ,并以 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结果 Ec10 9细胞经 As2 O3处理后 ,存活率明显降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凋亡细胞 ,在细胞周期 G1期前有低于 2倍体的凋亡峰 ;DNA凝胶电泳显示出典型的凋亡特征 :DNA有规律断裂形成的梯状图谱 ,细胞凋亡原位检测发现 DNA断裂 ,Western blot检测表明 c- myc基因的表达下降。结论 As2 O3能诱导人食管癌Ec10 9细胞凋亡 ,并伴随 c- m yc基因的降调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