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理学是集医学基础、临床及科研于一体的多学科融合课程。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夯实基础理论,紧跟医学研究前沿,是当代医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病理学新进展》课程体系,将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科学研究新进展等进行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更新,以提高研究生病理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开发科研思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c-f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Feeney's自由落体法制作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受伤时间段c-f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脑组织的水肿情况.结果c-fos mRNA在伤后15 min即有高水平表达,并出现两次表达高峰,分别出现于30 min和16 h.c-fos蛋白随受伤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在16 h表达最强,随后表达下降,48 h时表达又有升高现象.脑水肿在伤后30 min开始发生,逐渐加重,6 h达高峰,持续至16 h,后逐渐减轻,48 h基本正常.结论脑损伤后c-fos的首次表达高峰可能参与了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和生存,与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有关.c-fos第二次表达高峰与脑水肿所致缺血缺氧有关,参与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组织中LVD、VEGF-C和MMP-9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VEGF-C及MMP-9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乳腺IDC和20例乳腺增生性病变,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检测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VEGF-C和MMP-9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LYVE-1标记的LVD、VEGF-C和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增生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D、VEGF-C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差异(P>0.05).MMP-9的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2 cm组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和P<0.01);而在组织学分级之间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D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98,P<0.01);LVD和MMP-9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IDC中淋巴管生成增多,VEGF-C是乳腺癌中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刺激因子,促进乳腺癌中淋巴管的生成;但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道转移无关.MMP-9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促进乳腺癌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癌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肺耐药蛋白(LR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57例口腔癌组织中HIF-1α、LRP、TOPOⅡ、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HIF-1α、LRP、TOPOⅡ及GST-π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16%、45.61%,38.60%和57.90%。HIF-1α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与LRP、GST-π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而与TOPOⅡ无明显相关性;LRP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GST-π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口腔癌缺氧微环境通过HIF-1α影响肿瘤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联合检测为口腔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癌干细胞含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肺耐药蛋白(LRP)和拓扑异构酶II(TOPO-II)在乳腺癌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30例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通过免疫磁珠两步法从中分离出癌干细胞(CD44+/CD24-细胞)和分化细胞(CD24+和CD44-CD24-细胞)并计数,分析癌干细胞含量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以上两种细胞P-gp,GST-π,LRP和TOPO-II的表达情况。 结果: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乳腺癌干细胞P-g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细胞(73.3% vs. 40.0%),而TOPO-II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分化细胞(40.0% vs. 76.7%)(P<0.05或P<0.01);GST-π和LRP的表达在两种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但乳腺癌干细胞中P-gp高表达与TOPO-II低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9例胃癌进行了病理形态学分析,发现肿物大小与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性(P<0.01),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并认为同一肿瘤内不同部位癌组织分化不同的原因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作用和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腺管形成所致。  相似文献   
7.
PIK3C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体细胞突变的癌基因,其可能通过参与PI3K/AKT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目前关于癌基因PIK3CA与肿瘤的关系及其致瘤机制都成为人们研究肿瘤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就PIK3CA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致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1 PIK3CA基因及其蛋白1.1 PIK3CA PIK3CA基因是由Volinia等[1]1994年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到的,其定位于3q26·3,长34 kb,包含20个外显子,编码1 068种氨基酸,该组氨基酸产生一组长124 kD的蛋白。PIK3CA编码I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揭示马桑内酯(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对大鼠脑内谷氨酸(Glu)及其受体GluR2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只)和CL组(32只),对照组侧脑室注射未加任何刺激物的ACM 10μL,CL组侧脑室注射CL激活的ACM 10μL;按注射后取材时间不同又分为2h、4h、8h和12h四个亚组,对照组每亚组4只,CL组每亚组8只.观察两组大鼠的行为表现,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检测脑内Glu和GluR2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脑内GluR2含量的变化.结果 CL组大鼠有痫样发作,而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CL组皮质和海马区Glu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L组皮质和海马区GluR2的表达较对照组弱,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L组4个时间点的GluR2表达均较对照组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激活的ACM能显著增强脑内神经元Glu的表达,降低GIuR2的表达,进而诱发癫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以及其临床病理特性与超声影像学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超声影像诊断技术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探讨10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之间的关系。结果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影像特征为纵横比大于1,不规则的形态,边缘多有毛刺征,内部回声较低,可见后方回声衰减,伴有微钙化。浸润性乳腺癌中肿块纵横比>1、毛刺征、周围晕环征、微钙化均与ER阳性表达相关,毛刺征、周围晕环征与PR阳性表达相关;肿块纵横比>1、微钙化与 H ER-2阳性表达相关,肿块形态、后方回声变化、血流均与ER、PR、H ER-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浸润性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其相关的病理学基础,某些超声特征与ER、PR和 H ER-2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乳腺分泌性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5例乳腺分泌型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乳腺分泌型癌发病平均年龄44.8岁,主要表现为乳腺内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大体上肿物多边界清,质硬;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小囊状和导管性排列,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瘤细胞胞质内外有大量均质的嗜伊红PAS阳性的分泌物。例4腋下淋巴结见转移癌(1/10)。免疫组化:CK、CEA和S-100均呈(+),ER均(-),GCDFP-15和c-erbB-2(-)或仅灶性(+),仅1例PR(+)(阳性细胞为20%),1例部分细胞p53、Ki-67和cyclinD1(+)(阳性细胞25%~30%),另4例仅少数细胞阳性(阳性细胞为5%~8%)。尽管ER、PR(-)或仅局灶(+),但预后影响因素c-erbB-2、p53、cyclinD1和Ki-67增殖指数低,提示该病生长方式相对惰性。结论乳腺分泌型癌是一种罕见且预后较好的肿瘤,确诊需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